东坡的好文章,读者耳熟能详者,绝非少数。写水天月夜,江流扁舟,叹古今才雄,吟人生况味的杰作,莫过于《赤壁赋》;随影追形,得鱼酒之福,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名句,攀石“长啸”,使“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孤鹤掠过,飞入梦中,出人意表,《后赤壁赋》更别开生面;循古探今,亲聆水石相激若“钟”之《石钟山记》;自由运用分合,倒顺、虚实手法,笔态轻松风趣的《喜雨亭记》……可谓不胜枚举。
在《东坡志林》中,东坡长些的文章(其实不过多在千字左右)不说,他的短文,由于意态清雅,境界渺远,九百多年来人们不仅记得,还有爱读者专门在这一天雅集纪念,这是多么辽远深切虔敬的尊崇呵!这短文,便是《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倘不算题目,文章仅仅八十余字。可是,它传达出的悠然意绪、自在情趣,如山泉缓流,洗心清性。你看它起笔再自然不过,某日某夜,“解衣欲睡”;轻轻一转,“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不夸饰月色动人,以心情加行为映衬。一人乐不如双人乐,这人还该是有共情共感者。寺院清净,易培护清净之人。心有相通,“怀民亦未寝”;不停顿下来叙说寒暄之辞,那会减弱主旨,直接“相与步于中庭”。无交谈闲辞,景致让你无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此引人的绝妙月夜,就这么二三句描叙打发?可是,“积水空明”写尽月色皎洁,“水中藻荇交横”,把浮沉、微动影像姿态写得灵慧而平静;“盖竹柏影也”一句,虽是实写,可其中“竹”“柏”,是长久以来国人心目中的高洁、坚实形象代表,最佳的月色,最美之形象,不期然相遇,哪里还用得多余闲言?
一篇佳作,必须一切完满。相对而言,此文结尾占比不少:有月的日子太多了,竹林柏树,也随处可见。可它们之间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和谐惬意到如此地步,太过稀有。因为体味和领会它们,全然得自有情有感灵慧之人,东坡诙谐谦和称曰“闲人”。
文不足百字,却让人牵系近千年,堪称奇异情境。返身来看行文,一切读者可以领会的内容,譬如东坡去往承天寺过程、与张怀民见面寒暄、面对此景的议论感慨,一律不提。似乎无语,也真该无语。说话即破坏了宁静气氛;即使月色、竹、柏交汇之美景,也无须大段细密描写,只以地上浮影动静,轻点带面,以与全文简洁风格统一。结尾处,本可以议论生发,抒发襟抱,可东坡偏偏不议论,以诙谐语“闲人”打发。当然我们该知道,滚滚红尘中,能体味如此情景,非有余暇的“闲人”不可。整天碌碌,只为算计生计者,有此月色,也定然辜负。这枚“闲”字,现实中值得格外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