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秋分:何当共剪西窗烛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唐大中五年(851)秋,李商隐赴川任职,凉秋夜雨加深了旅人的寒意,一池秋水却如汹涌的思念越涨越满。他提笔写下了《夜雨寄北》这首诗,盼望着“共剪西窗烛”的归期。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个时节,宜添衣,宜进补,宜早眠。从“秋分三候”可以看出,天地万物都在向“收”的方向转变。“雷始收声”意味着秋寒开始;“蛰虫坯户”即小虫藏于洞中垒土防寒;“水始涸”是说湖泊水少,浅沼渐干。李商隐却在这样万物俱收的时节远行,且不知归期。

  或许在他思念的画面中,家中妻子正亲手制作着时令美食,烟火气息里弥漫着桂花的芬芳: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藕……据说月宫中有高五丈的桂树,故而桂花有“高”的寓意。秋分食桂,祝愿蟾宫折桂、步步高升。而旅途中的李商隐却深知,他再无“折桂”之可能。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归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因知己萧澣被贬,李商隐所作的这首诗,恰似自己今日的写照。公元851年,是他“屋漏偏逢连夜雨”的一年。在此之前,他已经历了诸多磨难。

  李商隐幼年丧父,曾“佣书贩舂”,为他人抄书挣钱以补家用。16岁时,他因擅长古文而得名,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文坛大家。这位贫寒少年的才华让年长四十岁的白居易深深折服,曾笑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令狐楚更是对李商隐照顾有加,教授骈文,给予资助,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同窗共读,又召为幕僚以解决李商隐的生计之难。可是,在李商隐中进士的第二年,令狐楚去世了,他只得另谋出路。

  好在已有才名,李商隐很快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聘为幕僚。王看中这位青年才俊,又将女儿许配给他。当时的大唐正处于“牛李党争”时期,令狐楚父子乃牛僧孺一党,王茂元属李德裕一党。李商隐娶王茂元之女的行为被“牛党”视为背恩叛敌之举。一连串的打击很快到来。李商隐不得已辗转奔波于各地,与妻子聚少离多。

  元稹在《秋分八月中》写道:“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节序从不等行人,更何况“君问归期未有期”。而对于李商隐来说,抵御心中萧瑟的总是那些烛光下相依的温暖。多少次“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惜别,多少个“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夜晚,他为了那个“共剪西窗烛”的相聚而继续远行。

  851年秋,李商隐应西川节度使之邀,前往四川边境任参军之职。凉风卷着落叶,夜雨助着凄凉,在去往四川梓州的路上,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妻子已于数月前病逝,等待他的将是西窗独冷,剪烛人亡。

  《夜雨寄北》一诗,在宋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题目为《夜雨寄内》,认为是写给妻子的。另有说法认为,题为“寄北”,当是写给长安的友人之作。而从诗句中的细腻深婉、缠绵悱恻来看,是“寄北”亦是“寄内”,李商隐的妻子未亡前也居于长安。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他惋惜流尘遮蔽了烛光,正如自己暗淡的人生路。他感叹秋池又满,而桂花的香气再也闻不到了。也许他又想起那些秋天分别的日子,想起那些“共剪西窗烛”的情景。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首《暮秋独游曲江》落笔之时,李商隐并不知道离与妻子地下相聚还剩一年时间,只记得自己曾多少次在“秋恨成”时踏上远行的路。一夜凉似一夜的白露秋分夜,二十年前的诗句又飘至眼前:“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凉之中,枯荷仍在,雨声已不忍再听。

  生命的最后一年,李商隐从江南回到长安。游览乐游原时写下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后,他回到故土荥阳,化作一抔深情的泥土。好友崔珏在悼词中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囿于党争的李商隐一生辗转飘零,未曾舒展的襟怀像秋分后慢慢收紧的白昼,而他笔下的诗与爱却是时光里不灭的星河。那些写于秋凉中的诗篇,清寂与忧伤背后是字字滚烫,那是命运悄悄称出的最厚重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