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岗位成“烫手山芋” 问题出在哪,如何破解?
日期:09-23
近日,湖南省嘉禾县一名小学教师在“问政湖南”平台反映,当地很多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原因在于班主任工作十分繁琐,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这则留言引发广泛共鸣。事实上,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不是新现象,校长为选班主任发愁甚至不得不“求人上岗”,已成为多地中小学面临的普遍困境。
正如这位教师留言中所说,“领导出差了,学校一样正常运转,而班主任不在,班上可以乱成一锅粥。”然而,既然如此重要,为何班主任成了教师们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简单来说就是:任务重、责任大、回报低,“性价比”太差。
班主任除了要完成日常教学,还得填表、迎检、催家长完成各类线上任务,督促家长在群里转发点赞。从早到晚,课间管安全、放学盯作业,周末也常要接听家长电话。杂七杂八的事,比教学还费时耗力。
更让人头疼的是压力很大,动不动就“背锅”。学生一旦出事,班主任往往首当其冲:课间受伤、假期溺水、同学矛盾……家长找来,学校有时选择“息事宁人”,最终压力还是转回班主任身上。如今教育惩戒尺度难把握,管严了遭投诉,管松了又被批失职,班主任成了“夹心饼干”,积极性被一点点消磨。
最现实的问题是待遇与付出严重不匹配。全国多数地区班主任津贴每月仅在100元至500元之间,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一二十元,还不够买杯像样的奶茶。有老师自嘲:“挣这点津贴,以后看病买药都不够。”而在评职称、评优等方面,班主任的付出也未必得到充分认可。
怎么办?教育部门总说“班主任工作很关键”,但关键不能光靠说,得真正减杂事、明责任、提待遇,这比什么口号都实在。
好消息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广东惠州推出“终身班主任”制度,为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免费乘坐公交等福利。浙江慈溪将班主任津贴提高到每月600元,考核优秀者还有额外奖励。宁波建立“进校园”活动白名单制度,帮班主任挡掉不少杂事。还有学校专门设置行政助理,来处理事务性工作。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远比空泛的表扬来得有力。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爱的艺术”,但爱也需要支撑和保障。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给予真正有力的支持:杂事该减就减,待遇该加就加,属于学校的责任要主动扛起来。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尊重,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只有把支持落到实处,班主任这个岗位才能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教师愿意担当、乐于奉献的光荣使命,而不再是人人推诿的“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