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十五届全运会进入倒计时,《羊城晚报》联动全国15家晚报开设“拜师大BOSS 全运大作战”栏目,以“接力”的形式报道各地全运会优势项目和备战情况。《今晚报》作为“接力”报道的第8棒,推出一系列具有天津特色文化和地域风貌的融媒体作品,为天津健儿打Call!
24年再相遇 惟愿初心似从前
2001年11月份,刚入行不久的我迎面便撞上了九运会这个“大活”,从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的惊艳亮相,到天津棒球队的致胜安打,第一次体会到了大型运动会的独特魅力。彼时,刘翔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将,姚明还只能制霸国内篮坛;彼时,新千年的新奇尚未褪去,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仍在心头;彼时,正处于报业大发展的黄金10年,各家媒体比拼的是谁的特刊更厚,谁做的版面更多……
一晃,24年过去了,全运会再一次拥抱这片土地,天河体育场的风采依旧,大湾区的辉煌更胜,熟悉的场馆,鲜活的面孔,一起组成了全新的乐章。24年间,我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变成了要努力跟上时代的老将,经历了纸媒的兴衰,赶上了媒体融合的大潮,将以全新的姿态走进这片场地。
至今仍记得,九运会期间有一个特别高大上的词,也是该届全运会的创新举措之一:场馆光纤全覆盖。具体是什么情况,记忆已经不算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步成熟,那一届的全运会已经有了网上火炬传递,记者也可以在比赛场馆内,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回传稿件、照片——当时,报纸还会特意在稿件上标上一句“记者×××,广东数码传真”,主打一个现场感扑面而来。当然,这种“新鲜事物”主要还是我们这些小年轻来享受,老同志基本上还坚持手写稿件,再通过传真传回报社。于是,媒体酒店的商务中心便成了这些老同志的主战场。
24年之后,十五运会又会诞生怎样的新名词尚不清楚,不过,“科技全运”早已成了最近几届全运会的固定标签之一,身在勇立潮头的大湾区,肯定会继续敢为天下先,说不定到时候在场馆内接待我们的就会是一个个人形机器人,各种数据资料的搜索也会变得更为便捷……当然,前来报道全运会的记者也肯定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只限于记录、提问、倾听,只限于对着电脑屏幕不停地码字,拍视频、开直播都已经是传统套路了,就算是用AI生成一段《全运冠军热舞“大展宏图”》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当然,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记者身份日渐多元,这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追赶潮流、拥抱流量的同时也难免被流量所裹挟。于是,追求短平快的内容越来越多,专业深度的东西越来越少;一键转发的速度越来越快,踏实求证的态度越来越少;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内在修为却停滞不前……以至于如今一些体育记者看上去更像球迷、网红,报道同质化、扁平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想要看一些有深度的分析文章,反而要去关注相关方面的网络达人。
好在,这一次,《羊城晚报》牵头的“拜师大BOSS 全运大作战”活动,又让我们看到了在媒体融合的概念下,传统媒体在人脉、采访上的独特优势,看到了兄弟单位的记者各展神通,展开或风趣、或深入、或真切的采访,也希望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上,有深度的报道更多一些,对故事的挖掘更深一些,对比赛的分析更专业一些,将目光重新聚焦于赛场之上,而不是某些明星运动员的一颦一笑、穿衣背包,更不要出现那种穿凿附会、脑补意向的“我觉得”式新闻。
24年,敢教日月换新天;24年,惟愿初心似从前!
记者 滕达
24年一闪而过
“小萌新”成为“老师”
拿到第十五届全运会的采访证,突然想起九运会也是在广东,那是我第一次参与全运会的报道,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一转眼居然过了24年,这一刻,白驹过隙似乎具象化了,记忆中闪现的点滴慢慢衔接起来。
2001年可以算是纸媒的鼎盛时期,对于九运会的报道,当年的体育部几乎倾巢而出,元老级体育记者白爷带队坐镇,中坚力量撑起团队大梁,顺带着“以赛代练”带我们这一班新人出道。和现在采访综合性运动会一个人当八个人用不同,当年就是一种“家里有的是人”的土豪感,日常只跑足球的我,当时领到的任务也就是足球和网球,不分小组赛还是决赛,也不管能不能拿奖牌,领导原话“你就盯住了这两个项目就行”。我甚至连天津足球队的训练都去转转。也正是在这种“有事没事天天见”的状态下,我和咱天津的队员也十分熟络。记得当时中国男足刚刚打完世预赛,凭借于根伟的一个进球首次打进世界杯,结束了国家队的比赛任务后,于根伟回到天津随队打全运会,训练时他在场边拉伸,我们就随便聊上了。我打趣他打进了这么重要的一个进球,以后但凡提到中国男足进世界杯必提于根伟,“你是不是想到这就会偷着乐?”没想到他说:“我干嘛偷着乐,我正大光明地乐谁还能不让咋的。”唠唠嗑,一天的采访就结束了,写多少稿完全看“主力部队”那边给我们剩下多少版面。虽然轻松,但难免有点酸酸的,毕竟板凳队员没人不盼着登场。
采访综合性运动会每天都在押宝,押的就是你去采访的这个项目能不能拿到奖牌,能不能拿到金牌,一旦产生金牌,那我们自然沾光,出稿量大大增加。于是我满怀希望地“钉”在了网球场上,时间长了发现,多好看的比赛从早到晚连着看好几天也会腻。当时赛场离机场很近,白云机场的吞吐量又超大,后几天,我无聊到数10分钟内起飞航班的数量……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萌新”也成了“老师”,这才知道这个称呼承载的责任和压力,如今,每天跑三四个赛场是基操,除了为报纸撰写稿件之外,还要拍视频、连线、为新媒体供稿……无聊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累并快乐着,否则也不会在24年后又回到这里。再见面,你还有了新名字——大湾区。记者 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