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四五’看蓟州,从规划蓝图到‘独具特色的区域节点城市’的成果转化”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蓟州区区长张建宇介绍了蓟州区围绕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在发布会现场,蓟州区带来了具有浓郁当地特色的产品进行展示,既有闻名全国的蓟州麻酱鸡蛋,也有秋月梨、红香酥梨等水果,还有甘薯干、蓝莓酒、富氢水这样的加工产品,方便大家从多个角度了解蓟州区的发展变化。据张建宇介绍,“十四五”时期,蓟州区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工作,办成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经济社会实现长足发展。
抢抓重大发展机遇
蓟州区坚持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三地一城”为功能定位,用足用好首都资源,发展红利持续释放。深入实施“农品进京”“引客入蓟”工程,农产品进京销售额突破13亿元、重点时段北京等外地游客占比超过50%。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开发区纳入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被评为市级绿色工业园区,磁性材料产业园入选市级十大主题园区,一批北京优质项目成功落地。坚持共建共享共赢,与京津冀地区五区市县确立共建“京东黄金走廊”六个一体化机制,“平蓟兴”三地打造“美丽中国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绿色发展底色鲜明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山、护水、净气、增绿,生态环境优势不断放大。优良天数较“十三五”末增加28天,空气环境质量连续7年位居全市第一。于桥水库治理成效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蓟州区州河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居全市首位,蓟州区获评天津首个“中国天然氧吧”,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域。
在做好于桥水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同时,蓟州区实施“以鱼净水”生态治理模式,科学发展有机鱼、有机蟹产业,“于桥水源地”商标获得农业农村部有机农产品认证。在矿山生态修复建设上引入社会资本,把废弃矿坑打造成生态科普和研学旅游基地,注册签约文博、科教、商务等机构60余家。
文旅产业彰显优势
蓟州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渔阳古街被成功打造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文旅融合有力推进,入选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被列入国家首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业态品质焕新升级,首店、首演、首秀经济火爆出圈,人均文旅消费较“十三五”末提高40.8%。
目前,蓟州区已建成各类景区景点28个,新增文旅项目50个,打造全国精品文旅线路9条。津围北二线入选全国十大最美自驾路,创建中国美丽休闲村庄12个、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81个。持续向绿水青山要效益,不断深化农文商体旅融合,不断推进市场化、集约化运行模式,产业效能大幅提升。全区已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20个,民宿、农家院达到2440户,总床位数接近6万张,直接从业人员1.2万人,带动农民就业6万人。年接待游客达到26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1亿元。文旅产业的强力带动,有力提升了群众收入水平,更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扎实基础。
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蓟州区着力用好“三新”“三量”抓手,发展后劲更加充足。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形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五大特色产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高位增长,与“十三五”末相比,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产值分别增长69.3%和33.9%;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58%和88.7%。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5.8%。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全区市场主体总量增加43.56%,“四上”企业总数增加83.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蓟州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农业总产值在全市率先突破百亿元。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建成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和2个国家优势产业集群。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创建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8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9个,认定国家和市级乡村治理示范典型23个。
据蓟州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金福鹏介绍,蓟州区构建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协同的品牌培育体系。成功打造并推广“蓟州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对全区优质农产品的整体赋能,已于去年入围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榜单;培育“蓟牧润兴”“独一粉儿”等7个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打造“乡野人家”“燕都甘栗仁”等15个特色鲜明的产品品牌。此外,“桑梓西瓜”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区累计培育绿色、有机认证产品39个,建成国家“一村一品”示范镇村1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形成结构完善、辨识度高、竞争力强的品牌集群。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蓟州区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实施民心工程,人民群众福祉进一步增强。新增就业2.8万余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三五”末增长25.1%。改造老旧小区59个,1万余户居民受益。建成14处口袋公园,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经验在全市推广。新增义务教育学位8000个以上,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百佳案例。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区、镇、村三级胸痛救治体系,连续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排名全市前列。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万余场次,建成各类健身场所430处,成功举办中国冰壶联赛等一批高水平赛事,人民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摄 记者 李文博 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