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家”一词,大家自然是司空见惯。“大家”通常表示“众人、大伙儿”,自是妇孺皆知。“大家”还指“大作家”“大专家”,或者犹言“巨室”,即“古时指卿大夫之家”,诸如“文章大家”或“大家闺秀”等词语,大家也不陌生。此外尚有某些义项,可能就非人所共知了。
首先,“大家”可作奴仆对主人之称呼。例如,晋干宝《搜神记》曰:“嘉兴倪彦思……有鬼魅入其家……彦思奴婢有窃骂大家者,云今当以语。彦思治之,无敢詈之者。”倪彦思的奴婢有背地骂主人者,鬼魅就向倪彦思告发。
其次,“大家”可指皇帝,通常是宫中近臣或后妃称呼皇帝,这和奴仆称呼主人一脉相承。汉蔡邕《独断》曰:“亲近侍从官称曰大家;百官小吏称曰天家。”唐刘肃《大唐新语》曰:“初,令宫人宣勅示王后,后曰:‘愿大家万岁。昭仪长承恩泽,死是吾分也。’”王皇后在被武昭仪(武则天)逼死时说:“愿大家万岁”,此“大家”即唐高宗。
另外,《后汉书·列女传》曰:“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博学高才……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臧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班昭嫁曹世叔,代兄班固续成《汉书》,因博学高才,在宫中被后妃称为“大家”。不过,此处之“大家”与“文章大家”之“大家”无涉,而是古时对女子的尊称,且须读作“大姑”。《康熙字典》释“家”字曰:“音姑。又与姑同。大家,女之尊称。汉曹世叔之妻班昭称大家。”可见“家”通“姑”,大家熟知的“家”字还是个多音字呢!
元李昱《白云亲舍图》诗云:“昔闻孟母三迁教,今见此乡陈大家。马鬣蓬科自长夜,流传却有白云图。”此处“陈大家”即对陈氏之尊称。韵脚“家”“图”并属《平水韵》“七虞”韵目,则“家”字读“姑”无误。古人也不乏将“家”字误读者。如宋洪咨夔《楞伽山房·其二》诗云:“风标劲似聂政姊,笔力健如曹大家。此手始能为此竹,对渠枯木老槎牙。”清宋琬《叶星期话旧》诗云:“南冠泣罢渺天涯,燕邸逢君感岁华。羁客馀生悲楚狱,故人高义颂彭衙。蒯缑谁识张公子,彤管犹传班大家。驴背冲泥山色好,双柑同醉杜陵花。”二人均误将“家”归入“六麻”韵目。
再有,因“家”字音义同“姑”,“大家(音姑)”也用于妇人称夫之母,即婆婆,等同于“待晓堂前拜舅姑”之“姑”。唐赵璘《因话录》曰:“崔吏部枢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有小婢附崔氏妇耳语久之,崔氏妇颔之而去。有顷复至,王问曰:‘何事?’女对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王掷箸怒曰:‘……汝为人妇,岂有阿家体候不安……而与父作生日……’遽遣走。”西平王李晟之女为参加父亲寿宴,未在夫家照顾生病的婆婆,从而被李晟教训。此处之“大家”和“阿家”皆谓婆婆;“家”字并读“姑”。顺带说一句,谚语“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之“家翁”也应读“姑翁”,指婆婆、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