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带儿子去成都旅游,游览武侯祠。
武侯祠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与刘备的汉昭烈庙合二为一。刘备在前殿,诸葛亮在后殿,诸葛亮的祠堂要比刘备的略矮一些,以示君臣有别。但若问路人:“武侯祠在哪儿?”他们立刻会告诉你;若问汉昭烈庙,他们可能还要想一想。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智慧、忠诚与谋略的不朽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的诗,把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度凝练,也让他的形象屹立在人们精神世界的基石之上。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以客观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就会发现诸葛亮虽为一代英才,但也是一个人,一个会犯错、会失败的人。
诸葛亮能有今天的历史地位与完美形象,与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难以计数的诗词、戏剧、电影等等的大力渲染密不可分。未出茅庐,他便知天下三分,“隆中对”的一番高论,如同一盏明灯,为刘备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赤壁之战,他巧借东风,一把火烧得曹军丢盔弃甲,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草船借箭,他谈笑间,十万支利箭轻松到手,令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他羽扇纶巾,风度翩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仿佛世间一切难题在他面前都易如反掌,势如破竹。然而,真实的历史不是小说传奇,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并非无所不能。
分析与蜀国衰退最重要的几件大事,诸葛亮都脱不了干系。
比如关羽失荆州。诸葛亮跟随刘备入蜀后,擢升为军师将军。这一官职为刘备首创,属杂号将军,但兼具参谋与行政职能,实际职权远超正六品级限制。刘备根据《隆中对》中“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以荆州为基地,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北上,攻取曹魏之地)的策划,“留关羽董督荆州事”,使关羽成为荆州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然而却未明确其权限边界,亦未设副都督监督。而关羽恰恰“刚而自矜”、目中无人,又依仗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在战略决策上独断专行。关羽镇守荆州期间,贸然率军北伐,被东吴吕蒙施以“白衣渡江”计偷袭,导致荆州沦陷,自己也搭上了性命。在关系蜀国生死存亡这件事上,刘备与诸葛亮,都有识人不足、用将失察的问题。对此,大臣杨戏批评“荆襄之溃,庙算多失”,是有道理的。诸葛亮本人,也没有推脱责任,曾说:“吾失算于荆,致云长(关羽)殒身。”在《出师表》中,首句便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也暗示了对荆州之失的隐痛。
再如马谡失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国因未料到蜀汉会突然出兵,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纷纷叛魏投蜀,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派张郃率领五万步骑前往抵御蜀军。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镇守街亭。马谡到达街亭后,却违背诸葛亮的嘱咐,舍弃水源上山扎营。副将王平多次劝谏,马谡均不入耳。张郃率军赶到一看,立即包围了马谡的营寨,切断了蜀军的水源。蜀军因缺水而军心大乱,张郃趁机发动进攻,马谡指挥不当,蜀军大败。导致后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降三级。街亭的失守,皆因诸葛亮用人不当,铸成大错,使他的北伐计划遭受重创,蜀军失去了继续前进的依托和据点,被迫退回汉中,重新调整军事部署。
再看诸葛亮的北伐,这无疑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军事行动,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掌蜀国的军政大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决心不负刘备的托孤之恩,将蜀国强大起来。为此,从公元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试图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然而,这些北伐行动耗费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此时的蜀国,人口约为94万,军队数量为10万(裴松之《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蜀汉投降时的数字),全国有十分之一的人员都被征入伍。蜀汉国力弱小,而曹魏人口众多,约为443万,军队约50万,兵强马壮。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频繁发动北伐,无疑是以卵击石。而且也违背了当初《隆中对》说的:“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作为蜀汉的丞相,本应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等待时机成熟,再图东山再起。然而,诸葛亮却被自己的抱负冲昏头脑,陷入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困境,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最后一次北伐,魏蜀两军在五丈原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操劳过度,不幸于军中病逝,年仅54岁。
诸葛亮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也是充满遗憾和失败的一生。他的智慧和才华,令人敬仰;他的忠诚和执著,令人感佩。然而,他的错误和失败,也同样值得人们深思。诸葛亮并非无所不能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后人不能仅凭小说和传说来评价诸葛亮,因为历史是复杂的,人物是多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