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青弋江边的家(3)
因为那些年城乡之间未通汽车,连黄包车与自行车都极少,与我们相伴而行的,除肩挑手提的菜贩以外,只有那运货或载人的吱吱呀呀的手推独轮车。对于我们这些乡间儿童来说,火车便是难得一见的新鲜事物,正如四川乡下人一样,直到抗战期间还把火车运行称为“洋房子搬家”。走过这威风凛凛的铁桥,不久便到达我们长途跋涉的终点——襄垣小学。
我的老家实际上与面粉厂连成一体,不过工厂在最东头,住宅在最西头,中间隔着占地面积极大的百余号木质仓库与晒麦广场,所以家人感受不到粉尘污染,更听不见机器轰鸣。工厂连同住宅的外面有高大的青砖围墙环绕,东西南三面的外层建筑都是粮仓与公司办公楼,仿佛是城堡的外层,把我家与外面的世界隔开。
按照原来的设计,公司办公楼与住宅实际上也是一座连体建筑,都放在最东头,办公楼在外,住宅在内。进入公司大门便是大客厅与厅前的天井,周围都是大大小小的办公用房,其格局颇如北方的四合院。穿过客厅并以屏风遮掩,才是厂主私宅的大门,不过此门经常关闭。即使偶尔打开,也有另一座屏风遮隔,屏风上是父亲在红纸上书写的很大的福字,可能有福气不外泄的意思吧。住宅同样是四合院格局,主人住的是两层楼房,东西两侧都是平房,供仆人居住或是作储藏室。天井比公司办公楼更大,相当于一座篮球场。客人来我家,一般不走公司正门,而是从公司东西两个侧门绕道进来。因为住宅除直接面向办公楼的正门外,还有东西两个侧门。这并非出于什么礼仪考虑,而是因公司一进大门便是营业部,为顾客出入之所,员工也是来来往往,比较喧嚣嘈杂。听说特别尊贵的客人前来(如前两江总督周馥及府、县以上直接管辖的地方官员),公司便暂停营业部工作,让贵宾经由正门直接进入住宅客厅。不过,余生也晚,记忆中似乎从未见过如此盛况。
住宅也分东西两个单元,仿佛是连成一体的两座大四合院。祖父与姨太太及其子女住在东院,祖母与父母及我们兄弟姐妹住在西院。西院与公司大门及办公楼是原先的老式建筑,住宅全部是仓库改建的,地垄甚高,木质结构,高大然而阴暗。祖父虽然不在西院住,但楼上正厅供有历代祖先牌位与画像,显示出嫡系正房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