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上午,同事告诉我,她利用刚刚一个很短的空隙去了趟动物园。我很是吃惊:为什么特意跑一趟动物园?她说是因为班上有事——原来有只小鸟撞进教室,显然受了伤,无法飞行。同学们不知所措,她联系相关部门后,得知可以送往动物园救助,便趁空当将小鸟送了过去。我问她是什么鸟,她给我看了拍的图片,说是翠鸟。我一看,果然是那种娇小美丽的翠鸟,翅膀是让人惊艳的蓝绿色。我平时鲜有机会看到翠鸟,偶然在散步时遇见,也只能是匆匆一瞥。
这位同事善良而不自知,更不会为此自夸。比如这件事,她认为理所当然,觉得再正常不过。她还曾救助一只病弱的小猫,用我们喜欢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名字为它命名。因为孩子对猫过敏,她无法收养汉娜,只好把它安置在学校一个合适的角落,每逢节假日还回学校给它喂食、洗澡。
相比之下,我会为自己感到些许羞愧。前年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有只受伤的小鸟撞进教室。当时不擅长处理事务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茫然无措。幸好这个班的班主任是生物老师,我们便将这件事托付给了他。最终事情得到了妥善解决——不过是通过他人之手。
我想起自己会在语文课上讲动物伦理,还曾经给同学们印发过相关讲义,要求他们就此话题写作。课他们听得很专注,作文也完成得很好。但这终究只是停留在思想与语言的层面。这些“高谈阔论”固然真诚,但懂得如何切实救助一只受伤的鸟、一只病弱的猫,或许更为重要。“要爱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也适用于动物。
想起我最喜爱的诗人狄金森那首广为传诵的诗:“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晕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当我们将这样的诗句化作具体的帮助时,我们就没有虚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