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上网时间长了,会发现网友们的创造力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束缚——就像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人类科技被外星人用难以理解的高科技手段?“锁死”?了,难以突破桎梏。网络流行文化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的新概念却寥寥无几,多半是旧内容换上新包装的“新瓶装旧酒”,一轮又一轮老调重弹。
最近流行的“社会化”概念,来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社会化本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但在网络讨论中,“社会化程度高”的人成了值得追捧、赞誉的榜样,而“社会化程度低”的人则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举步维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社会化程度高”被更加简单、平面地界定为“听得懂潜台词”“看得懂眉眼高低”,“社会化程度低”则被更为刻板地视为不擅长沟通交流、专注自我的情绪化表达,甚至是“性格有问题”。
从“社会化”到“社会化程度”,网友们讨论的本不是“社会化过程”,也并不关注“社会化”的意义,而是更热衷比较“情商”高低的问题。如果再向前追溯这些所谓“社会化程度高”的表现,我们还能找到一个更老套、更通俗、更过时的说法——“有眼力见儿”。
如果把“社会化程度高”的标准定得高一些,不满足于钻研领导的话外之意,不停留在能够应酬商务和工作社交的基本需求,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类似于每到一个场合都要观察现场氛围、揣测他人心态、只做他人期待你做到的事的做法,似乎就是“社会化程度高”的极致化表现了。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化程度高”,都是曾经令年轻人无比厌倦的文化糟粕。明明已经摒弃了陈旧的观念,选择了想要的生活,但很多人最终还是没能卸下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包袱”,免不了重蹈覆辙,唱起了陈腔滥调。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化”悲剧进程的活生生展示呢?
人生不是一场短途赛跑,社会化的过程同样没有终点。圆滑、世故、老练可以是一部分人的特质,却大可不必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追求。如果说评价社会化有高下之分,那么在“人如何适应社会”的基础阶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做法,可能会好于矫枉过正、削足适履;而在“人如何影响和改造社会”的更高层次上,能够为社会公众作出贡献的,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社会发展的,能够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理论、新文化的个人和集体,才真正是有效的、高阶的、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