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某日,忽然被短视频平台上铺天盖地的唐山宴、河头老街刷屏,莫名的冲动让人不自觉想身临其境,于是坐上了高铁。列车飞驰间,脑中突然蹦出三个字:凭什么??
凭什么?这一带有反问色彩的短句,似乎没有进入热搜。若再追问一句:带着现实热度的唐山宴、河头老街,凭什么聚焦全国目光?凭什么单日涌进十万人?难道只为站上一两小时,挤在条凳上啃几口棋子烧饼、炸饹馇?只为在摩肩接踵的嘈杂中,低头只见鞋尖,抬头吸入满鼻烟熏火燎?
凭什么?到底凭什么?
俗语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得精”。唐山宴告诉我们这么一个现实——?“卖得精”是经营者的精明,更是文旅产业做大做强的核心竞争力?。
当下,中国文旅正从“资源竞争”转向“创意竞争”时代。成功的项目不再仅依赖老天爷赏饭(自然资源),如五岳泰山;也不仅依靠坐吃山空的老祖宗赏饭(历史遗迹),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唐山,几乎没有地理优势,没有人文历史大家巨擘,更没有脍炙人口的可吃可玩儿,人们为何会趋之若鹜?
因为唐山宴找到了文旅爆款项目的核心魅力——它不靠被动吆喝,而是主动打造“不请自来”的吸引力。那么,唐山宴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
到了这里先不用吃,光用眼睛就能获得一种体验——一种能跨过舌尖、直抵心尖的震撼与愉悦。这算不算唐山宴的高明之处?
理念升维,唐山宴从“食物入口的吃”升华为“文化入心的看”,打造了一座“能吃的博物馆”,实现了味觉向视觉的沉浸式转换。复古的装潢、老物件的陈列、街巷式的布局,配合现场敞开式制作的传统小吃表演,每一帧都构成画面——既极具观赏性,又天然适合拍照打卡。更妙的是,煎炒烹炸的香气会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使嗅觉也成为感官体验的一部分。
刺激听觉的梆子评剧、皮影戏等本地曲艺表演,配合市井人声的喧闹,比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更入耳。这种原生态的声景组合,全方位唤醒了游客的新奇体验。
“凭什么”三个字逼我们直面对比与反思:为何有些动辄上亿的文旅项目,这几年纷纷铩羽而归?有些曾精心策划、全力打造的“巨无霸”,凭什么不成功?
答案藏在两个关键词里:?失败源于“懒惰的复制”和“错误的焦点”。
当文化被简化为符号,民俗沦为表面功夫——挂红灯笼、立牌坊、卖全国统一的工艺品或本地早已烂大街的特产小吃,这种“文化”就像?刷在枯木上的绿漆、挂在败枝上的绢花?,不过是张强行贴上的皮。?没有内在灵魂的文化,终将如褪毛的凤凰。
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必然是深度化、生活化、接地气的。?它通过饮食、方言、老物件、表演等日常细节自然流淌,让本土文化与来客?不期而遇?。
深挖“在地性”,拒绝“拿来主义”,打造超级视觉符号——唐山宴的成功,本质在于用博物馆思维做餐饮、用电影思维做空间、用互联网产品思维做用户体验。?这才是文旅策划者最该借鉴的“灵魂”,而非其表象。它证明:?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份独一无二、深入肌理的文化体验与人间烟火气。
唐山宴、河头老街已经运营了一些年月,印证了一个物理定律:?骤然产生的骤然消失,逐步形成的逐步消失。当下某些文旅项目“一哄而散”的结局,往往源于“一哄而上”的开局——?不少人造景点都难逃这个周期规律。?不要异想天开,更不要心存侥幸,?一定先把“凭什么”搞清楚。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而有一个“凭什么”的大山横在我们面前。回答好了这个问题,就能像唐山宴那样,让客流不邀自来,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