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齿轮生花 匠心永动 让“时间的艺术”活起来

日期:09-21
字号:
版面:第04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期间,一场“绝技绝活”的盛宴同步上演。40项来自全国的顶尖技能技艺在展演舞台亮相。其中,天津动偶钟制作技艺惊艳全场。这一融合了机械智慧与手工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让观众见证了“时间如何被赋予生命”,更揭开了一位手艺人守艺创新的传奇。

  故宫之行与动偶钟结缘

  展台上,一座铜鎏金开伞八仙动偶钟华丽登场。这件钟表作品的最上端是一个精致的伞盖,每到整点报时的时候,金色的伞盖便缓缓张开,八个动态人偶随之旋转起来。它的创作者是62岁的陈玉庆——天津动偶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技师,一位与“会动的钟表”打交道的“时间魔法师”。

  陈玉庆告诉记者,这是他在25年前制作出的第一件动偶钟作品,这座钟需要进行模型设计、铸造、精雕、鎏金、錾刻等多道工序。原来在宫廷中,制作这样的钟表需要一百多人的工匠队伍来完成,然而这座铜鎏金开伞八仙动偶钟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

  “这座动偶钟内部有3000多个零部件,所有的齿轮没有现成的,都需要自己制作。齿轮的配比非常重要,互相之间的咬合不能有分毫差错。钟内一共有三套发条,一套发条负责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行,一套发条用来报时,还有一套负责伞的开合以及人偶的转动等,发条之间绝不能乱。”陈玉庆说道。

  故事始于1978年,“初中毕业后,我在父亲的钟表店当学徒,修手表、装座钟。”陈玉庆回忆,真正触动他的是一次故宫之行。在故宫珍宝馆,一座宫廷钟让他流连忘返。“当时我是第一次看到宫廷动偶钟,明明是机械的,却鲜活灵动。”彼时,动偶钟技艺已失传,陈玉庆仅有几张动偶钟的照片,他又买了一本故宫出版的藏书回来研究。“没老师、没实物,我就照着图‘拆解’——用祖传的古法制作,中间已经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在2000年终于做出了第一座自己的动偶钟。”

  让“老手艺”长出“新灵魂”

  动偶钟的魅力,在于“机械的精准”与“艺术的灵动”缺一不可。陈玉庆不拘泥于现存的造型与设计,他自主创造新的造型,融合古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及现代人简洁实用的理念,构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宫廷式动偶钟。打造了第一座八仙动偶钟之后,他又制作了几座不一样的动偶钟。“我做的动偶钟都各有一个机芯,零件不互换,因为每座动偶钟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陈玉庆说。

  展台上有一座外观更为简洁的钟表,陈玉庆给它取名“水车钟”,它靠一个大循环的方式来运行。“加工的手段和精密度很考验技术。”陈玉庆说着演示起来。记者看到,每过1分钟,钟的骨架上都会推上来一个球,走到轮盘处,再下来一个球,钟表的走时靠的就是大循环方式来进行。从萌生做这座钟的想法到把它做出来,陈玉庆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

  和其他复杂的动偶钟相比,由于这座钟是骨架的形状,没有外壳,组件都在明处,随时都能看得见,这也是它的最大特色。“以前,动偶钟只能在宫廷里看到,也叫宫廷动偶钟,这项绝活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是清乾隆年间,此后这门手艺就失传了。后来,我和父亲慢慢地把这门手艺恢复起来,现在就出现了新鲜的动偶钟。”陈玉庆说,现在有的孩子用电子表,他们根本不知道机械原理,这次展示的骨架钟也是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专门打造的。

  “骨架钟的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环节,都能让孩子们对钟表有一个了解。”陈玉庆表示,目前钟表的机芯制造在我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以后要是有机会,他会找一个技术学校,培养孩子们去研发它。他认为,如今很多人恢复了对机械的热情,钟表这一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小钟表融合科学性与趣味性

  据了解,这不是陈玉庆第一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展演。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展演活动在广州举行,他带去的动偶钟就已经被大家所认识。今年5月,陈玉庆再次接到大赛组委会的展演通知,得知自己要参加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绝技绝活”展演活动,他马上开始着手准备。

  几个月来,陈玉庆又动手制作了一些新作品,这次带来的作品除了他的动偶钟代表作——铜鎏金开伞八仙动偶钟,还特意做了一些方便携带的小钟表,这些钟表虽然小巧,但是功能齐全。玻璃球小钟表把表盘和机芯嵌入玻璃球;小鸟笼钟表精巧可爱,外观呈鸟笼样式,鸟笼中有一只能够转动的小鸟,小鸟的羽毛栩栩如生,鸟笼的上部可以看到时针,座钟底部则是机芯和发条,上一次弦可以续航一天。这些小小的钟表不仅展现出很强的科学性,而且将生活的趣味性也融入其中。

  文/摄 记者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