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急功丧谋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通常而言,运筹谋略需要深思远虑,切忌急功近利。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很多人常常无法摆脱功利的诱惑,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长远利益,为了局部利益悍然放弃全局利益。

  秦始皇急修郑国渠反中“疲秦计”,就是急功近利反而失利的典型一例。这则《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血志》中均有记载的典故说:公元前237年,为快速增强关中粮产以支撑统一战争,嬴政听信韩国水工郑国“修渠可亩收一钟(约125公斤)”的谎言,急速征发10万民工,举国投入修渠工程。渠未修成时,嬴政已经察觉郑国是韩国间谍,但他仍然坚持“渠成亦秦之利”而继续施工,“竭民力如膏火”,结果造成国力透支,“关中疲敝,男不耕女不织”,反而延缓了统一进程。如果不是功利心切,大概不会明明知道进言者施诡计而依然我行我素。

  《淮南子》记载的“智伯求地反失地”,也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急功近利造成的危害。春秋末期,作为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凭借他的威望与势力,向魏宣子求地。魏宣子听从其言,“裂地而授之”。接着,智伯又向韩康子求地,韩康子也不敢不给。可是,当智伯再向赵襄子求地时,却遭到了拒绝。智伯大怒,胁迫魏韩两国将赵襄子围困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引水灌城。赵襄子利用魏韩两国与智伯的矛盾,夜派张盂谈出城,游说魏韩两国,促成三国通谋,共同攻击智伯。智伯战败被杀,其地也被三国瓜分。急功近利,妄图唾手得到别国土地,却反而身亡地失,实在是得不偿失、咎由自取。

  虞国受璧被灭的故事,也是急功近利招致灭国之灾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晋献公打算从虞国借道去攻伐虢国,便赠给虢国以“垂棘之宝”璧玉和“屈产之乘”骏马。虞王见到璧玉和骏马,满心欢喜,爱不释手,不顾宫之奇等人反对,慷慨答应了晋献公的要求。晋军经过虞国攻打虢国,没费多少兵力便胜利凯旋。未久,晋军挥师虞国,虞国既毫无防备,又无力抵御进攻,很快被晋军战败,虞王也被生生活捉。为了一块玉、一匹马,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和国家,功利之害莫甚于此。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意思是说,想要削弱它,不妨先让它暂时强大;想要废毁它,不妨先让它暂时兴盛;想要夺取它,不妨先给它一些好处。这其实正中功利主义者下怀,只是其不知道别人给自己的利,不过一个诱饵而已,终究是要加倍偿还的。

  世间万物,生发自有春秋,强求朝夕之功,犹如春日摘蕾,虽得残蕊却会永失硕果。急者必瞀,暴进必衰。不固根基而竞逐浮华,必然“得之于力,失之于速”,反而事与愿违,最终后悔不迭。做事情、干事业,都应当着眼长远目标,抵制短期诱惑,摒弃功利主义,在平衡把握当下和未来中推进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