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五个“新”落地见实效
打造京津明珠幸福城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2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9月1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武清区专场。现场,武清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道:“十四五”时期,武清区坚决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主力军”“排头兵”和“经济大区”责任,扎实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武清区委“3+1+1”工作思路落地见效,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京津明珠、幸福武清建设迈上新台阶。

  融入服务京津冀

  实现“新突破”

  京津产业新城全面起势建设,规划建设方案和16条专项支持政策获市政府批复,“党工委+管委会+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运营公司”管理体制建立并运行,科创先导区智能科技和生物医药研发孵化“两基地”、金融商务街区等标志性片区加快建设,“一核多点”规划、产业、招商体系不断完善,五年累计引进特变电工电气装备集团、台铃科技等项目3920个,资金到位额1136亿元。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深化,承接清华超滑科技、北化工产学研基地等北京科技转化落地项目210个、总投资183亿元,京津冀工业设计城、超非凡医疗创新孵化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投入运营。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体系,与北京经开区、海淀区等深化务实合作,市场化引进北京疏解功能项目113个、总投资509亿元,为北京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企业超260家,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武清园)设立并提速建设。“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更加深入,京津城际武清站每日停靠车次从50列增至70列,高王公路与北京通清路全线贯通,8条京津“定制快巴”和5条津冀“跨省公交”开通运营、已运送乘客21.9万人次,320项高频事项实现“区域通办”,基础教育共同体和教育联盟发展至15个,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持续扩面。

  新质生产力培育

  取得“新进步”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吸引8个院士专家团队项目落地转化,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5个,天大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9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1074家,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6.2%、26.4%;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发展到303家、13家,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61%、550%。产业焕新步伐加快,以智能科技、生物医药为“双高引领”的6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特变电工京津冀智能科技产业园、麦格纳汽车部件等238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规上工业企业增加至824家、年产值超1400亿元,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245家、超500亿元。落实“三新”“三量”要求,盘活存量土地房产641.3万平方米、无形资产70项,实现盘活收入72.8亿元。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14个数据中心加快建设,智谱AI、宗申数引网等标志性项目落地,智算算力规模超2万PFlops,数字经济企业超7500家、营业收入超700亿元,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改革开放赋能

  焕发“新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基本完成,国资管理全面加强,9家区管经营性企业整合为5大集团,56家低效企业出清,10家融资平台已退出3家,武清经开区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营商环境跃升10项措施,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32个、“倒计时审批”事项21项,“签约即挂牌、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模式全面推广,市场主体突破18.1万家、比“十三五”末增加了4.8万家。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丹佛斯、艾默生等一批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侨商产业聚集区、中欧产业园、留创园、俄罗斯楼等开放平台能级提升,特变电工、大禹节水、和治药业、英华学校等一批企业、单位布局海外项目,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6%,年均外资到位额超2亿美元。

  文化传承发展

  取得“新成效”

  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加快建设,完成37.2公里河道综合治理,制发运河故事系列纪录片,复查文物点位170处、新发现文物点位24处,新增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60余项,建成运营全市首家区级文创展示平台。“福运武清都市农业公园”通过国家级品牌认证,引入“尚农智谷”农业科技园等总投资61亿元的54个项目,打造“武清果蔬”萌宠系列品牌11个、“津农精品”33个,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全国首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36个,荣获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称号。“新商圈”提质扩容,“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全消费场景深度拓展,佛罗伦萨小镇、V1汽车世界扩容升级,澳康达名车广场、西西里萌宠乐园等建成运营,推出“武清新十景”和10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50亿元。荣获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等称号。

  城市治理水平

  得到“新提升”

  “幸福武清”建设扎实推进,每年实施10项民生工程,河东片区棚户区改造和泗村店镇、南蔡村镇、汊沽港镇还迁安置项目启动并顺利实施;建成耀华中学武清学校等9所中小学、新增学位13050个,建成11所幼儿园、新增学位4050个,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到172所、养老床位达4190张,分别增加54所、788张;年均新增就业超3.5万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十三五”末的1.54︰1缩小至1.47︰1。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实效,PM2.5平均浓度降低18.4%,17条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治理,王庆坨镇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基本完成,大黄堡湿地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核心区生态移民启动搬迁,获评国家卫生区。发展和安全有效统筹,创新“七彩网格”“网格+警格+医格”“杨店议事”“暖阳驿站”志愿服务等社会治理模式,提升12345热线便民服务质效,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扎实推进。

  下一步,武清区将深度融入京津冀科技协同产业协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建设。提速重点产业能级跃升,加快培育智能科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聚焦未来产业领域,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落地应用。强化创新平台支撑与成果转化,引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园区更新与功能提升,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具有带动效应的标志性项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更高质量发展。  记者 穆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