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每月还得还房贷车贷,更需通过科学理财为家庭撑起“保护伞”。理财的核心并非寻觅“完美产品”,而是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合适选择,毕竟高收益常伴高风险,安稳与增长难以兼得,明确需求与取舍,才能找到适配的理财方向。
要做好理财,先搞懂三种常见的“钱的风险”。
1.市场风险:比如买股票、股票基金这类“股类产品”,长期看大概率能赚钱,但短期可能跌得让人睡不着觉,得有耐心等它涨回来。
2.信用风险:买债券、信托这类“债类产品”,大多时候省心,赚的钱能跑赢物价上涨,但有些高收益的债,一旦发行方没钱还,可能连本金都没了,比如曾经的P2P。
3.通胀风险:比如把钱全存定期,利息太低,时间长了反而不够花。
同时,理财收益不能只看回报率,持续增长、简单省心同样重要,比如年金保险,虽然赚得没股票多,但能帮孩子存学费、帮自己存养老金,还不用天天盯着看,省下来的时间陪家人不也挺好?
了解风险后,再从三个维度了解自家的“财务情况”:
1. 看消费高峰远近:若几年内有买房、孩子升学等大额开支,就不宜大量配置短期高波动产品;若用钱高峰尚远,可多投股类追求长期回报。
2. 看未来收入与现有资产:若未来收入稳定且增长空间大,比如“金领”年轻人、医生、律师,应优先配置保障类保险,防范疾病、意外导致的收入中断;若现有资产多但后续收入少,比如手里有一笔拆迁款,要警惕高风险投资,本金亏了就补不回来了。
3. 看长期开支大小:长期开支大、家庭责任重的家庭,要侧重能对抗贬值的高收益产品;开支小、消费保守的家庭,可多配置保险、银行理财等稳健产品。
最后,按“四步法”匹配理财行为:
1.确定财务目标,比如想攒多少养老金,投资能接受亏损多少钱;
2.根据目标制定资产战略,确定稳健与激进产品的配置比例;
3.随人生阶段变化调整投资计划,比如孩子毕业后可以调整教育金相关的投资;
4.按资产战略选择金融产品,避免明明想安稳,却受鼓动买了数字货币;也别定好买股类产品,结果全买了高收益债,不然很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年理财,如同为家庭航船掌舵,明确方向、稳步调整,才能在风雨中守护家庭财务安全,为未来生活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