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应该有泉。那么这个泉在哪里?历史记载上也属茫然,没有确指。
值得注意的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似曾有过“泉州泉”的记载,但被后世的官员、学者疑为讹误给修改掉了。
《水经注·卷九·清河》曾有记载说:清河“东北至泉州,北入滹沱。《水经》曰:笥沟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自下为派河尾也。又东,泉州泉出焉。”这段话末句的“泉州泉”后来被清代学者戴震等认为有误改成了“泉州渠”了。但这一改有一个重大的疑点,就是与《水经注》全书的体例不合。原书的一般体例是凡写到重大的河渠、工程、事件后,随即就会对上文提及处予以诠释说明。而文中此处把“泉州泉”改为“泉州渠”后,并没有对泉州渠予以解释,由后人只加案语说:近刻“渠”讹作“泉”,泉州渠详鲍丘水注内。“泉”字改为“渠”字后,却没有对泉州渠的解释,所以,这就因涉嫌武断且有违《水经注》的注疏体例而令人生疑。如果此处文字未改就是“泉州泉”,则是说诸水相汇于雍奴薮(又称笥沟、三角淀)后,再东即有泉州泉出现,这也是完全说得通与合理的。而且,我们按照这个说法去翻阅典籍,找到了雍奴薮(三角淀)的源头——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中记:三角淀,在县南,周回二百余里,即古雍奴水也……其源曰范瓮口。
查阅之前明代李贤在《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顺天府》也记“其源自范瓮口”。清代于敏中等编撰的《钦定日下旧闻考》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因为雍奴薮(三角淀)总体在泉州之南且周遭环绕,三角淀之泉就应该是泉州之泉。这对于寻找泉州之泉是个至为重大的讯息资料。
范瓮口,按说是个普通的村落,但在明清一些典籍地图上却屡有标注,现称“大范口”。相对于瓮口,“范”是后人所加。度瓮口之意,应该是说当地有大小如瓮口的平地流泉,或者就是当初泉州泉的名字。此地水量丰沛,不但有众多的小河、洼淀,更包括沽河、氵纍水等大河入海前在这里汇集(笥沟)。瓮口的平地涌泉肯定是古人在初时或河淀枯水期发现的,当年郦道元应该知道此泉而录入《水经注》书中。
范瓮口村今属武清区王庆坨镇。《武清县地名志》说村名因“村形如瓮口”。清康熙十二年(1673),与武清相邻的《东安县志》有另外一说:“贩瓮口,在葛渔城东南,迤南有瓮城。”这里的“范”变成了“贩”,更可见范、贩二字系后人所加。说这里有瓮城似无所据,因为此地彼时应该还是汪洋一片,大致至辽时才有人在这里逐渐聚居。另,清《畿辅通志·河渠略·水道四》中记:永定河“又东经窦店窑北,其窦店之南即大范瓮口。”由此可知,所谓此地有“瓮城”之说极大可能就是前朝残破古窑旧迹的一个误传。此窑曾烧制瓮器,并于瓮口一带开市贩卖,因称此地“贩瓮口”,用现在的话说这里曾是一个卖缸卖罐的集市。后人循音附会改“贩”为“范”,民俗中此类村名演变所在多有。
未知当年郦道元所见所闻是前朝的哪座泉州城。根据典籍与考古发现,判断最可能的有三座古泉州城:一是战国时最早的大宫城,二是西汉武帝分县后的城上村,三是东汉海侵后迁址的丘古庄三角淀城。此三座泉州古城中,按民间流传的城距泉八十里之数的北魏标准,大宫城和丘古庄两城均恰符距离范瓮口泉州泉的八十里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