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河道总督署内的朱熹“静廉”石刻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有关直隶地区河道水利,清雍正时曾有两项机构设立。雍正四年(1726),设京东、京西、京南、天津水利四局,由怡亲王允祥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八年(1730)允祥去世。这一年腊月,清廷以直隶河务关系重大,设直隶河道水利总督一员,驻扎天津,掌管南北运河,永定、大清、子牙、滹沱等河河务,归直隶总督管理。首任河督刘於义,任前为吏部左侍郎;辅官协办河道事徐湛恩,本为内阁大学士。

  此时天津为直隶州,继康熙年间长芦巡盐御史署由北京、长芦盐运使司由沧州先后移来,正二品的直隶河督驻津,又增一较高规格的官署——清代地方志载:总督河道都察院公署,在东门内大街文庙西侧。

  那个大院,康熙时为天津道衙门,薛柱斗任上捐俸修葺,在三堂俱备、大门仪门双辕门的基础上,增建书房花园。雍正十年(1732),天津道迁至鼓楼西原天津府同知公署,将这处官署大院让给直隶河督。

  雍正十一年(1733),顾琮任河道总督,是为第三任直隶河督。

  顾琮,字用方,满洲镶黄旗人,先前与直沽有过交集。雍正四年正月,他来津协理盐政,在三岔口盐院,公事之暇,登上环水楼,作文以记,《环水楼记》入载清代县志。二月,其故去多年、曾任礼部尚书的祖父顾八代获得谥号。三月,巡盐御史莽鹄立奏折,代副手顾琮谢恩。雍正批示:“知道了。顾琮再有奏折,著他自奏。”五月,顾琮升任长芦巡盐御史,八月奏报运署盘查库银、九月奏报规范私盐案的收监审理。十一月,顾琮调任坐粮厅,离津去通州。

  时隔7年,雍正十一年仲秋,顾琮再到天津任职,不是盐官是河臣。履新先去巡视河防,至十一月中旬,在津安顿下来。三天后,友人自北京至,携朱熹“所书‘静廉’二字石刻”相赠。顾琮珍爱这件石刻,“因以名堂”,并撰《静廉堂记》:“余生后朱子数百年,得其书而额诸室,如日侍先贤之侧,心常有警焉”。他写道,“静者格物之源,神凝而后几可研,所以能虑也;廉者守身之要,内澹而后外可洁,所以不挠也”。静以多思,廉以洁身,“静廉”——可谓官署里一块好匾。

  上任转年,赶上永定河在梁各庄、四圣口等处决口,《清史稿》记“总河顾琮督兵夫塞之”。顾琮此任时间不长。但会再来,因为乾隆帝相信他懂得河道治理。

  乾隆二年(1737)七月,为治理通州至天津一带河道淤浅,顾琮奉旨会同直隶总督李卫,查勘水道,提出方案。此时,他原本的差事,是协办吏部尚书事务。八月,履勘永定河河工之后,顾琮提出“仿照黄河遥堤之法”防范永定河水患,奏言还讲:“天津乃九河下游,淀泊系众水之交汇,所关最要”。得旨:“直隶河工甚有宜经营者,因一时无人,特命汝署理。”署理不同于实授,是临时安排。接任者朱藻到了,不久因贪腐被罢。于是,顾琮还得做河臣,这次是实授,其时乾隆三年。顾琮任上,奏准疏浚塘沽新河,加固南运河单街子、毛家伙巷等处堤岸,对两淀诸河的堤防、疏浚的专管,做了优化。乾隆六年(1741),顾琮改任漕运总督,仍为治水出谋划策。曾奏称,北运河清淤捞浅,“请照子牙河下游用垡船挖沙之法”,获旨“依议速行”。

  河督任上,顾琮未能实施的主张,有一条是建议“仿照黄河遥堤之法”治理永定河,当时引起辩论,争执不绝。乾隆御制诗集,有首《赐河东总河顾琮》:“堤遥工简息洪涛,无事常经智不劳。泉闸湖垸善潴泄,永期转漕济千艘。”写于乾隆十六年(1751)御驾山东途中,那时顾琮正在山东任东河总督。诗里说黄河说运河,说到遥堤,大约言此及彼,包含着对直隶河务往事的回顾吧。

  清代的河道总督,时称“总河”,曾设江南一员(南河总督)、鲁豫一员(东河总督)、直隶一员(北河总督)。北河、东河、南河三督,顾琮都曾担任。他还任漕运总督多年。在他的官署里,以“静廉堂”名室,则始自雍正年天津东门里的北河衙门。他的诗集由文学大家方苞选编,以“静廉堂”冠题;又有《静廉堂文钞》印行。顾琮官宦生涯的终结,据《清史列传》载,乾隆十九年(1754)“二月,因江南总河任内浮费河工银,部议革职。谕:来京候旨。十二月,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