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卢沟桥畔歌声永恒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24版:小作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上周日清晨,宛平城外的卢沟桥静立如初。

  朝阳中,石狮们依然保持着八十八年前的姿态,昂首向东。妈妈轻轻抚过一只石狮身上的弹痕,低声说:“它仿佛在狮吼。”

  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组巨大的浮雕映入眼帘。工人、农民、学生、商人,无数面孔在石壁上涌动,他们的眼睛在光线中犹如火焰燃烧。“为什么这些人的眼神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我问妈妈。她轻声说:“听,歌声在召唤他们。”

  的确有歌声。若有若无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不远处低回,将我们引向专题展区。墙上的玻璃镜框里,高悬着聂耳的手稿。泛黄的纸页上,墨迹仿佛还未干透,每一个音符都像一颗即将迸发的心,炽热而坚定。妈妈凑近细看,忽然握住我的手:“你看这个休止符,他写得那么用力,像是要把所有心声都压进纸里。”

  歌声在展区中逐渐清晰,我们驻足在田汉的说明文字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妈妈轻声念着,忽然转向我,“知道为什么是‘筑’而不是‘建’吗?”我摇头。她的手指隔着玻璃轻抚那个字,说:“因为‘筑’是沉重的,是用生命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就像卢沟桥的石块,每一块都沉甸甸的,那是宁折不弯的气节。”

  这时,国歌正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些音符是从伤口中流淌出来的,是石狮的沉默锻造的。”妈妈说。我忽然明白,国歌从来不是胜利的凯歌,而是危亡时刻的呐喊,是民族魂在绝境中的不屈宣言。

  “为什么国歌永远让人心潮澎湃?”我又问妈妈。妈妈便让我再次揣摩聂耳手稿,沉默良久才说:“因为它不是用墨水写的,是用血写的。每一个音符,都曾经是一个心跳。”

  夕阳西下时,我们又走上卢沟桥。秋风从永定河上吹来,拂过五百只石狮的身躯,它们仿佛正在齐声唱着《义勇军进行曲》。那一刻,我听见了历史深处的回响。

  是的,从1937年唱到今天,从苦难唱到辉煌。在这片被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歌声永远嘹亮,永远前进!

  指导教师: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