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磊
崔艺凡
编者按:
今日起,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今晚报》和天津生活广播联手推出全新“百姓故事”专刊,一起讲述老百姓生活中的故事,体验平凡市井中感人的点点滴滴。
六岁失明、生活重压,她却用歌声凿穿黑暗——
用歌声点亮三代人的幸福晴空
今年7月8日下午,海河传媒中心大剧院的舞台中央,一束光穿透黑暗,落在六十四岁的王晶身上。她深吸一口气,民族歌剧《沂蒙山》中咏叹调《就在山水间》的旋律流淌而出。
她挺直的脊背如松柏,指尖轻触话筒的姿态像抚摸着老朋友。舞台上如昼的灯光在她眼中只是白茫茫一片。眼睛看不到任何一位观众,她依然唱得如痴如醉。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掌声如潮水般涌来——王晶最终摘得了“天津市第十六届残疾人歌唱大赛”的一等奖桂冠。
赛后王晶坦言,原以为自己应该把舞台让给年轻人了,是“大剧院”的召唤让她决定再搏一回。
这份荣耀,她归功于那些“唱得更好却没有参赛的朋友”。舞台上的光芒,是王晶用大半辈子跋涉过漫长黑暗换来的回响。
王晶出生于1961年,六岁时,流行性脑膜炎蔓延。小王晶不幸中招,高烧不退,呕吐不止。父母深夜雇了一辆三轮车,心急如焚地把她送往医院。抢救室里,她的呼吸一度停止。医生用器械强行撑开她的呼吸道,把她从死亡线上硬生生拉回。
二十多天后,当王晶被抱出医院时,不仅视力严重受损,连坐着、系扣子这些基本能力都丧失了。爸爸妈妈不得不像教一个初生的婴儿,重新教她认识这个世界。
希望并未熄灭。此后的四年,父亲背着王晶踏遍京津两地求医问药。针灸的长针扎进穴位,母亲心疼的泪水也成对地落在孩子脸上。收音机里每一条“某某患儿治愈”的消息都会让全家心头燃起微光,又在一次次失望中黯淡。
复明的希望如同朝露般蒸发。父母正是在这时,给孩子改名“王晶”,三个“日”字蕴含着刺破黑暗的深切期盼,但这光终究没有真正降临。
母亲以超乎常人的达观教会她面对现实,将生存的韧性一针一线缝进孩子的生命里。
求医无果后,王晶转入盲校。这标志着全家对孩子复明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幻灭,却也意外开启了一扇窗。在盲校,王晶能歌爱唱的天赋找到了土壤。同班同学李花子回忆说:她在朗诵、唱歌方面很有天赋,老师总是把她放在首位,每次演讲,都是选择她去,她的声音也好听。
十七岁那年,王晶跟另外两个女生一同登台,在全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唱响了《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那是她人生第一次站在聚光灯下,清亮的歌声却从此再没停歇。
歌声成了王晶生命中的“心灯”。1981年,二十岁的王晶被分配到天津市重光五金厂包装车间。与她一同毕业分到这里的,还有好友李花子。报到第一天,迎接她的是厂里为职工文艺汇演准备的排练通知。
长达半年的排练后,王晶以一首原创的工人之歌《我爱我的小车床》惊艳亮相,迅速成为厂里耀眼的文艺骨干。这份被需要、被看见的存在感,成了她黯淡世界里最炽热的火把。1985年,王晶参加首届全国残疾人文艺调演,转年,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成立,她的歌声从此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艺术团为王晶等演员聘请了资深声乐老师进行系统指导。特别是李清资老师长达半年的“咽音发声法”训练,帮助王晶突破了高音的瓶颈,为她日后挑战更高难度的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顺遂、特长得以挥洒之时,爱情悄然萌发。1986年,经人介绍,王晶与一位健全男子相识。面对王晶坦陈的视力障碍,他一句实实在在的心里话打动了王晶:你眼睛要是好,各方面都好,你能要我吗?
这话语背后是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平等的相待,像一道微光投入王晶沉寂的心湖。婚礼上,王晶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嫁衣,心中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
婚姻破碎、女儿重病,命运的天空陷入更深的黑暗——
她的歌声反而愈发清亮动人
可是,第二年,女儿的降生,让这个小家庭瞬间触碰到了平静表象下的暗礁。产房外,当护士告知“是个女孩”时,婆婆的脸骤然冷硬如铁,丈夫的目光躲闪着垂向地面。月子里,婆婆的冷言冷语如同细针,密密地扎进王晶心里。
丈夫的沉默是另一种残酷,1988年深冬,最终在家族压力下提出离婚。当丈夫冰冷地问“孩子归谁”时,王晶用尽全身力气搂紧怀中的孩子,仿佛守护黑暗世界里最后的光。幼小的女儿似乎感知到母亲的颤抖,伸出小手碰了碰她的脸。那一刻,王晶的眼泪终于决堤。从此,在父母的老屋里,三代人相互依偎,日子过得清贫却温热。
王晶的歌声,是女儿大雪童年记忆里最闪耀的光点:“我那时就觉得我妈妈挺有才华的,挺有天赋的。觉得她声音好听,觉得别的小朋友的妈妈不会唱歌,我妈妈会唱,唱得还很好。”
然而厄运如同潜伏的猛兽。2007年盛夏,王晶正在广州参加一场演出。一曲终了,后台工作人员焦急地打着手势——长途电话。她心头猛地一坠,电话那头是母亲颤抖的声音:“快回来!孩子在学校突发心脏病,在医院抢救!”华丽的舞台瞬间扭曲变形,她甚至来不及卸妆,跌跌撞撞离开剧院。
赶回天津后,女儿的病情已经稳定,但诊断结果如冰水浇头:二尖瓣闭锁不全,病因可能跟家族遗传有关。那时,姥姥姥爷年事已高,照顾孩子的重任再次落在了王晶肩上。
心脏问题刚稳定,女儿又因持续头痛查出脑垂体瘤,需要大手术。医院急诊大厅像一个巨大的白色迷宫。护士塞给她一叠入院表格,冰冷的印刷体在眼前模糊成一片灰雾。
正当全家愁云密布时,来自社会的暖流涌向了这对困境中的母女。市民政局、区民政局以及市、区两级残联纷纷伸出了援手,许多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纷纷解囊,一万多块钱的善款如及时雨,缓解了王晶一家的燃眉之急。这份在至暗时刻收到的集体关怀,王晶至今铭记在心。
手术前夜,她坐在女儿病床边,用温水浸湿毛巾,轻轻擦拭女儿的额头。“妈,你怕吗?”女儿的声音带着术前的微颤。王晶摸索着握住女儿的手,“怕什么,”她声音平稳,“当年你姥姥抱着我扎针,针比这还长呢。”当女儿被推进手术室,她安静地坐在门外,那份在黑暗中磨砺出的镇定,比任何语言都更能安抚女儿忐忑的心。
女儿的脑瘤手术最终获得成功。看着母亲克服自身障碍的艰难,病中的女儿心疼不已,也促使她逼着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王晶的好友李花子介绍:在我们分别的那段时间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也遇到好多挫折。但是我们都喜欢文艺,她不开心的时候就用歌声来发泄内心痛苦。
多年相依为命,王晶在华明镇安了家。老母亲早已去世,九旬的父亲住进了养老院,王晶和女儿每周都雷打不动地前去探望。平日更多时候,王晶沉浸在自己的声音世界里。单元房里一间五平米左右的小房间,是她驰骋的疆域。
2017年,在朋友帮助下,她拥有了第一台装有读屏软件的电脑,从此网络为她打开了无限可能,除了歌唱,她又爱上了诵读和广播剧。今年她执导的一部广播剧刚刚在全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歌唱,始终是贯穿王晶生命的主旋律。几十年来,各类比赛摘金夺银,家里堆叠的奖杯和证书,无声诉说着热爱与坚持。即使后来离开了集中培训,王晶也从未停止探索。她尝试通过网络学习精进“咽音发声法”,持续突破自我。
当被问及唱歌带来的快乐能否平衡失明的缺憾时,她坦言:正因为干不了别的,才在这方面被“开发”出来。起码我得到了身体的健康和心态的平和。
如今,每每登上舞台,灯光灼热地打在脸上,台下掌声如潮水奔涌。那一刻,王晶眼前并非永恒的黑暗,而是被掌声和音乐照亮的、一片澄澈的光明。这光明,源于她年少时未曾实现的“军装梦”,源于盲校舞台上的初试啼声,源于五金厂里排演《我爱我的小车床》的青春激情,更源于女儿病床前无助的泪水淬炼出的勇气。舞台的灯光终会熄灭,但她的歌声,早已成为穿透生命长夜的光源。
当被问及未来,王晶的话语朴素而坚韧:“几十年的歌唱给我的身心带来了无尽的愉悦。未来的每一天,我依然想站在舞台上。”
王晶爽朗的笑声背后,是命运无法夺走的豁达。
朋友们,人生难免有坎坷和黑暗。与其抱怨失去的,不如珍惜拥有的,找到那份能点燃你热情、支撑你前行的“光”——无论是热爱、责任还是信念。专注于此,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照亮自己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