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的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湖北竹山县因境内有黄竹岭而得名。竹山县西临的竹溪县,因境内竹溪河得名。有竹有水的还有四川绵竹,境内有绵水,两岸多翠竹,故名。四川大竹县也以邑界多产大竹为名。
我国以树木为地名者丰富多彩,多以“杨、柳、松、桐、榕、樟、榆、桐、桂”等树木为地名。
以“杨”字为镇名的最为多见,杨庄镇有三个,分别在江苏淮阴、山东莱芜和山东沂水;叫杨村的镇也有三个,分别在天津武清、广东博罗和广西容县;叫杨桥的镇也有三个,分别在河北大名、安徽临泉和湖南衡东。陕西延安杨家岭从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为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冠以“杨家”的镇名,诸如杨家庄、杨家滩、杨家寨等更是多不可数。
以“柳”为名的有柳山(江西武宁)、柳江(广西北部)、柳河(辽宁北部)、柳泉(山东淄博)、柳溪(河北平泉)等。政区地名有广西的柳江县、柳城县,山西的柳林县,吉林的柳河县等。广西柳州市,系因盛产柳树而于唐贞观八年(634)改南昆州所置。元和十年(815),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为柳州刺史,后遂称“柳柳州”。其《种柳戏题》诗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以“松”为名的自然景观,贵州有松山,辽宁有松岭,上海有松江,江西有松湖,福建有万松关,湖北有万松岭。以“松”为名的市县,有湖北松滋市、福建松溪县、四川松潘县、浙江松阳县等多处。
江西古称豫章,本义指大樟树。西汉置豫章郡,治所设在今南昌市,辖今江西全省境域。江西中部浙赣铁路与赣江交会处有著名“药都”樟树市,为赣江中下游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明清以来即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安徽桐城是清代桐城学派发源地,此地汉代为枞阳县,隋代为同安县,唐代因盛产桐木而更今名。广西梧州,因唐时治所北山遍长梧桐树而得名。浙江桐乡、桐庐等地得名也与梧桐树有关。
北宋治平年间,福州知州动员家家户户种植榕树,绿荫满城,于是福州便有“榕城”别称。福建泉州,宋元两代曾为重要的外贸港口,环城遍种刺桐树,故有“刺桐城”之别名。
陕西榆林以当地榆树众多而得名。吉林榆树市,当地市街用土壁围绕,在土壁上生长着繁茂的榆树,远望如森林,故以榆树为名。另一说,地名源于城南一棵参天古榆树。另外,山西榆次、兰州榆中、海南榆林港、湖南怀化榆树湾等,皆以“榆”命名。吉林四平梨树县,以当地物产——梨树命名。广西桂林,意为其地江源多桂,不生杂木。其余以树木为地名者还有很多,在此便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