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郑州,总会有一种亲近感,也许是这些年常去的缘故。那独具特色的胡辣汤,味道鲜美的黄河鲤鱼,早已在味觉里留下深深的记忆;还有那繁华街衢里的烟火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让人流连忘返。可我觉得,作为省会的郑州,和附近的洛阳、开封这些曾经辉煌过的古都比起来,似乎过于低调和内敛……
不久前,我来郑州探望亲友,他带我来到郑州商城遗址公园。走进这里的博物馆,看到3600年前的郑州历史,让我大开眼界。我在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感叹的同时,也在嘲笑自己曾经的孤陋寡闻……
5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脚下这片土地里挖掘出的商朝陶器、玉器、甲骨、青铜器等,还有一段段夯土筑成的古城墙。走进大厅,迎面是一座高大的青铜雕塑——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他目光坚定,注视着中原大地,手里握着一把象征权力的大钺,威武霸气,从他刚毅充满自信的脸上仿佛看到商朝曾经的辉煌: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领着部族,推翻了荒淫无道的夏桀,他首次以武力改朝换代,即位后推行仁政,开启了一代盛世。商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族群,相传,因始祖契的母亲吞食玄鸟(燕子)卵而有孕生下了他,契长大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后来“商”,不但成了族群的称谓,也是商王朝国家的由来。《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记录下了这段神话故事。
商朝,这个一直沿黄河而生息繁衍的古老部族,灭夏之后,在亳(郑州)设立都城。商汤率领着部族以豪迈的气魄,挥动如椽的巨笔,蘸着泥沙滚滚的黄河水,在中州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从此,这片被大河冲积出来的肥沃土地,成为商的国都,由此完成一个民族的华丽转身。后来,由于年代久远,这座古都被淹没在历史的泥土中,沉睡在漫长的黑夜里,它在等待被后人唤醒的那一刻……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郑州一位叫韩维周的小学老师,在这里散步,无意中发现了一块陶片,经过识别是商代的,进而考古学者们又找到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卜骨、绳纹陶片,更让人惊喜的是,还发现了连绵不断的夯土城垣,从而揭开了一座沉睡三千多年的商代王城神秘的面纱……后来,经过考古学家不断的挖掘,确认这座商都古城遗址由外郭和内城组成的。高大的夯土城垣,院落式的大型宫殿建筑,是中国当时社会的缩影。“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中国传统城市的“内城外郭”的形制也因此而确立。
如果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昨天的缩影,那此时的我如醉如痴,行走在这座城市漫长的岁月里。馆内声、光、电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让我有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眼前是做工精致的沙盘,再现了当时古城营建时的场景。每个雕塑都很有质感,工匠们挥汗如雨,拿着原始工具在夯土筑城,工地一片繁忙的景象,那响彻千年的号子,宛如在耳畔回荡着,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座“豪华”的都城,在世人的注视下渐渐露出面容。这座经历几千年演变的都城,至今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堪称世界城市发展中的奇迹。“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生生不息,而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这座城市,仿佛携带着数千年城市文化基因,向我们透露出“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
博物馆里静静的,将都市的喧嚣挡在外面,随着脚步的移动,思绪穿越千年,弥漫在商都古城里。隔着眼前一片片玻璃幕墙,可以清晰地看到博物馆外面的“南城墙”,这是博物馆最大的“展品”。还可以见到从商到周、从秦到汉……各个不同时期城墙土质的变化。在这被称作“大地年轮”的古城墙遗址面前,参观者可以“一眼千年”,流逝的岁月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古今同地”的奇观,见证了人类不同年代的文明在同一空间的层叠累积,彰显出这座城市中心不曾移动的罕见古都地位。人们总说“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可谁知,它曾是华夏文明的璀璨都城,如今更化作黄河岸边的文化寻根之地。
走出博物馆,见到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商都遗址公园”,旁边是商文化大型浮雕。环顾四周,高大的商代城墙遗址呈环形,一眼望不到边。走近城墙遗址,好像瞬间缩短了我与那个朝代的距离,依稀听到它急促的“呼吸声”。望着被岁月风雨侵蚀的城墙,我在感叹它矢志不移的坚守;轻轻抚摸粗粝冰冷的墙身,一股暖意竟穿过遥远的时空而来,温暖着我的指尖。我在想,城墙的风化与颓然,不过是生命以另一种姿态在流转中延续,而此时无数先民脚下踩踏过的泥土深处,正蕴藏着一种复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