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最火的国产动漫电影,非票房破百亿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莫属。所谓魔童闹海,真是动漫的魔童闹醒了资本的胖大海。小小哪吒,踩着《封神演义》的风火轮,跳进了《西游记》的汪洋东海。禁锢龙族的定海神针,在水下是乌突突一块黑铁,浮出水面,便成了雕金镂彩的神兵宝器。这时候若天边翻起一朵云,耳边响起《小刀会》的背景音乐,瞬间秒变《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下一集没准就是敖丙变成白龙马,驮着唐僧西天取经去。
敖丙当然不是白龙马,他和小白龙可是堂兄弟。二龙本不在同一个神话宇宙:敖丙出自《封神演义》,是东海龙王敖光之三太子,坐骑为避水兽,手提画杆戟;小白龙见于《西游记》,乃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开场就是条准备受死的孽龙。但小白龙没有遭诛,受观音菩萨施恩解救了,敖丙则是“见光死”,被哪吒用混天绫一裹跌下坐骑,脖子被踏上一脚,顶门乾坤圈一击,连龙筋都被抽了出来。两个故事的时间线也相距甚远,《封神演义》的故事发生在商末周初,《西游记》的玄奘取经则在初唐,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7世纪,中间隔了一千六七百年。陈塘关出世的小哪吒,到了西游世界,已经是千岁老人,形象却还是“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始终一派天真的样子。这或许就是道法高深,不受岁月羁绊,故能长生久视、永驻青春。
动漫赋予了哪吒“魔童”的设定,所以日常形象矮小、丑陋、顽劣,暴力觉醒变身时反而高大、帅气、狠辣,又升级出四条胳膊。我细看了一下,不管两条胳膊还是六条胳膊,动漫里的哪吒好像始终是一个头,与我们熟知的三头六臂不同。大概主创认为头多了会打架,就像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殷郊死而复生,变出三头六臂的法身,三个脑袋很喜欢轮流发言,据说代表的是威严、愤怒和悲伤三种不同状态。一般人的人格分裂大概是颅内对话,神仙要是神格分裂,就是三个脑袋抢话筒。三个脑袋的哪吒等于三个未成年的碎嘴子,同样口音的三张嘴叽叽喳喳,不仅要把配音老师累死,写台词的编剧老师也很可能颅内分裂,也许还有网友出来骂哪吒模仿殷郊。
众所周知,《西游记》里大战孙悟空的哪吒就是三头六臂,但到了《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里,哪吒仅仅是两脚踩轮子加两手舞绸子,三头六臂的技能给了来头更大的殷郊。估计编剧界已经达成共识:一部电影里只允许一个人人格分裂。大王的儿子要分裂,总兵的儿子就要常态,如《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灵珠、魔丸本就是混元珠的分裂,那就不要再让哪吒二次分裂,多四条胳膊代表能力进化,多两个脑袋则容易混淆中心思想,这样的剧本怕观众看不明白。这也避免了一些电影粉丝骂《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哪吒抄袭《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里的殷郊。考虑到殷郊本就在抄袭哪吒,那就进一步避免了粉丝骂哪吒抄袭“抄袭了哪吒的殷郊”。你看,这句话的逻辑就像两个脑壳打架,乱得很。再来一个,谁受得了!
在《西游记》第四回,哪吒大战齐天大圣,变做三头六臂,这或许是民间对他最熟悉的样子:那哪吒奋(愤)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杈杈),扑面来打。手多是因为武器多,六样兵器齐上阵,主打一个立体攻击,三头也势不可少,呼喝有声,慑敌胆魄。但听得一句“吃你家三太子一剑”,正要抵挡,两侧又发出“看球”“来一刀”等同期音效,单挑即刻变群殴。也只有美猴王抵挡得住,书中说“猴王不惧呵呵笑,铁棒翻腾自运筹”,运筹是变出三条金箍棒抵挡六种兵器,呵呵笑则是三张嘴同步表达蔑视,不多长两个脑袋怎么够用?
很明显,《西游记》中哪吒的兵器不是我们常见的那几样,缚妖索也许是混天绫,火轮儿应该是风火轮,但是拿在手中,又可能是乾坤圈。其余刀、剑、杵都不像本家的武器,还有个绣球儿,简直好笑:假如悟空被绣球打中,要原地和哪吒结婚吗?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二轮,师父送了豹皮囊,内放乾坤圈、混天绫及金砖一块,这是第十四回《哪吒现莲花化身》的造型。到七十六回更不得了,哪吒蒙太乙真人赠酒三杯,吃了三枚火枣,“只听得左右齐响,长出六只手来,共是八条臂膊,又长出三个头来”。整形之外还染了头发,发似朱砂,蓝脸獠牙,好不凶恶。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一手执金砖,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另加九龙神火罩和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这便是哪吒的终极形态:三头八臂。八臂按说应该是四个头,为什么少了一个?可能是为了便于休息,以免躺平的时候压着自己的脑袋。《水浒传》中有一位好汉项充,能使一面团牌,牌上插飞刀二十四把,手中仗一条铁标枪。此人绰号“八臂哪吒”,大概就因为主攻用枪,辅助武器多样吧。可见明代的民间文学里,哪吒比三头六臂要多两手。
不过,既然八臂只是随用随变的法身,倒不如四个脑袋来得方正。若多带了两样武器的哪吒来到西游世界,没准就可以凭借量多取胜,多出的那个脑袋就可以挤挤眉弄弄眼,对着美猴王唱:小爷我生来就无畏,管他是大圣还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