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青区王稳庄镇科协组织泰康园社区40余名居民走进西青区科普教育基地——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天津技术服务中心,以青少年家庭、老年科普爱好者、退休农业工作者为代表的居民群众,通过参观展厅、体验溯源技术、走进田间地头、聆听智慧农业讲座,开启了一场“从种子到餐桌”的科技探秘之旅。
盐碱地变“金饭碗”的科技密码
活动首站是MAP天津中心展厅。讲解员用“一碗小站稻”的故事开场:“过去这里盐碱化严重,稻米产量低、品质差。现在通过MAP战略的科技赋能,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小站稻还成了全国知名品牌!”“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讲解员指着智慧大屏上的实时监测数据介绍,MAP平台整合了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等十余类数据,可自动生成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方案,让农民“一键种好田”。
从田间到舌尖的透明化管控
在“好粮油展示店”,居民近距离接触了MAP beside全程品控溯源体系。通过扫描稻米包装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该批次稻米的种植地块、施肥记录、检测报告等信息。“每一粒米都有‘身份证’,消费者吃得明白,我们种得放心。”讲解员现场演示了溯源系统的操作流程,并展示了与益海嘉里企业联合推出的品牌产品。目前,这些产品已进入全国4000余家商超,成为“网红”大米。
稻田画里藏“彩蛋”
离开室内展区,居民乘坐观光车驶向示范农场。金黄的稻田中,一座棕色丰收塔格外醒目。登上塔顶,一幅巨型稻田画映入眼帘——用紫叶稻、黄叶稻和绿叶稻拼出的“画中闻稻香,遇见王稳庄”,宛如一幅动态的田园油画,让居民眼前一亮。“这幅画是用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出来的!”讲解员揭秘,“农民像画家一样,先在田里画好设计图,再按颜色分区插秧,秋天就长出了这幅‘大地艺术’。”
此次活动是全国科普月“科技惠民”系列活动的亮点之一,旨在通过“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方式,让居民感受科技创新对农业和生活的改变。西青区科协工作人员表示,农业科技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冷技术,而是关乎每个人饭碗的民生工程。未来西青科协将继续组织类似活动,让科普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记者 张艳
图片由市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