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河东公园
金秋时节,晨光微熹,一年一度的天津马拉松比赛蓄势待发。当选手冲过半程赛终点线时,他们踏足的不只是繁华的商业区,也是一段工业传奇的谢幕舞台。那里曾矗立着天津第一热电厂,而就在三公里外,热电厂吐纳的余烬,也在岁月长河中完成了一场惊人的蜕变。
今天的成林道与泰昌路交界附近,曾经是人迹罕至的一片洼地,来自海河岸边第一热电厂的粉煤灰,穿过半个河东区,被日夜不停地运送到这里,形成一个吹灰坑区。然而,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建,灰坑周围的居民逐渐增多,这里越来越像城市衣襟上一块难堪的“补丁”,默默承载着发展的代价,也在等待着重生的契机。
据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静介绍,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后来在这个灰坑的基础上,开始着手修建一座公园,这就是河东公园的雏形。
修建于灰坑之上的河东公园,草木葱郁,花影婆娑,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通过精心配置,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观层次,高大乔木撑起绿色穹顶,中层灌木形成自然过渡,地被植物铺就柔软地毯。开阔草坪与密林区域交替出现,移步换景,自然天成,将都市的喧嚣温柔隔绝。这片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城市绿洲中,错落着中西合璧的园林景致,欧式园林的几何构图与中式造园的曲径通幽融为一体,又相得益彰。轴线对称的景观旁点缀着飞檐翘角的传统亭廊,修剪整齐的花草间,蜿蜒着卵石铺就的禅意小径。漫步其间,仿佛倾听着东西方园林语言的默契对话。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孟瑾介绍:“河东公园的核心区域是水景空间,通过流畅的驳岸和丰富的植物群落,打造自然的环境,达到小水体大景观的效果。”
设计师因地制宜,将东西方的造园智慧凝练成流动的风景,规则式的几何构图展现理性之美,自然式的山水意境吐纳东方气韵,而串联起这一切的,则是那蜿蜒的园路。它们或曲或直,或隐或现,在纵横交错与材质变换间,编织出不同的空间韵律。
这些蜿蜒的园路如同温柔的向导,引领游人探寻自然季相的变化。而在公园一侧,一条笔直的法桐大道,却以截然不同的气质贯穿南北。这曾是灰坑时期车辆往来的运输通道,设计师特意保留了这条工业遗迹,当斑驳的树影洒落在这条时光走廊上,仿佛能看见当年建设者们的身影。
河东公园的每一寸绿意,都凝结着无数普通人的汗水与期望。曾经的煤灰荒原,如今的绿意葱茏。这方土地,也正以崭新的姿态,诉说着城市新陈代谢的永恒命题。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