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文章盟主”百川归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苏轼是北宋公认的一代文坛盟主,与今之“作协主席”大体相当。大学者陈寅恪尝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北宋名家辈出,文化绚烂,不消说盟主自有一份引领推动之功。

  北宋文坛有两任盟主,一为欧阳修,二为苏轼。欧苏“盟主”之谓,并非后人追封,而是出自当事人之口。据李廌《师友谈记》载,苏轼曾说:“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与某,故不敢不勉。异时文章盟主,责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李廌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所记自当靠谱。从中可知,苏轼对自己的盟主地位毫不谦虚,且称是前任盟主欧阳修“付与”他的,他还要传下去。苏轼所作《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也有记,欧阳修亲口对他交代:“我老将休,付子斯文。”

  当然,盟主衣钵传承,绝不是欧、苏二人之间的私相授受,而是实力使然,众望所归。苏轼如是说,是出于对恩师的敬重,同时也言明他的盟主渊源有自,合乎道统。欧阳修慧眼如炬,在当年的科考中发现了青年苏轼的卓越才华,读其文连呼“快哉快哉!”“可喜可喜!”“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欧阳修长苏轼三十岁,从年龄梯次讲,中间一代的曾巩、王安石续接盟主显得更为合适,但曾巩稍逊风骚,王安石志不在此,故苏轼加冕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意识,所谓“一人主盟,从者云集”。虽然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报刊平台与作协组织,但已隐约形成一个“文坛”,文学比以往更广泛地进入公共领域。这与唐代不同。唐朝诗人之间多私人交往,如元稹与白居易、李白与杜甫及孟浩然等相互唱和,但公共性的“文坛”及盟主现象并不明显。

  作为北宋文坛盟主的苏轼,若以“作协主席”的视角考量,其在创作成就、影响力、人才培养与组织活动等方面均当之无愧。

  苏轼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诗、词、赋、文、书、画等样样出类拔萃、开宗立范。这些史有定论,不多置喙,且看时人如何评说。

  宋人笔记《庚溪诗话》载,一次宋神宗问身边大臣,古代哪个人的才华堪比苏轼?有人答:李白。神宗说,不然,李白有苏轼之才,无苏轼之学。

  晁说之:世五百年,生命世才。

  李之仪:载瞻载仰,百世之师。

  陈师道:一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

  黄庭坚:九州四海,知有东坡。

  苏轼的名声不只在文人圈为人熟知,?更超越了文人圈层?。据《独醒杂志》载,苏轼北归途中,行至大庾岭在一村店小憩,出来一老翁问随从:“这官是谁呀?”答曰:“苏尚书。”老翁说:“是苏子瞻吗?”答曰:“是的。”老翁走上前向苏轼作揖说:“听说有人百般害您,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啊。”苏轼微笑着向老翁致谢。连偏居小山村的老翁都知道苏轼,可见其名气之大。

  而且,苏轼的声名?早已跨越国界?。据《渑水燕谈录》载,北宋官员张芸叟出使辽国,在幽州下榻的旅馆墙壁上看到了苏轼的诗作,在范阳书肆还见有《大苏小集》印刻。苏辙出使契丹,遇到了许多“苏粉”向他打听苏轼:“谁将家书问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

  苏轼能成为文坛盟主,必须承认,还与其政治地位有关,欧阳修亦如此。苏轼元祐年间时来运转,由贬谪地还朝,当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知制诰,并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成为部级大员,同时担任皇帝的秘书与侍读老师。黄庭坚等人皆曾任“馆职”,为苏轼亲自考核录取,故能拜入其门下,由此形成“苏门四学士”的师承关系。倘若没有尊崇的政治地位,人微则必言轻,很难想象朝廷命官会拜一介布衣为师。苏轼自谓:“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发现、培养、提携与举荐人才,黄庭坚等人正因为有苏轼的推誉,从而名满天下。

  古代文人组织文学活动的方式之一是“雅集”,如建安铜雀台雅集、东晋兰亭雅集等。北宋的西园雅集亦是如此,在米芾的记述中,苏轼是绝对的核心人物。另一种形式是同题写作,以此加强文人间的唱和与联谊。作为盟主,苏轼也精心发起过几次“征文”活动。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建了一座高台,苏辙将其命名为“超然台”,并率先写了一篇《超然台赋》,苏轼则作《超然台记》,并邀请多位作家同题写作。张耒时在海州,记云:“苏子瞻守密,作台于囿,名以‘超然’,命诸公赋之。”他踊跃应征,另有文同、李清臣、鲜于侁、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分别赋诗作文以凑雅兴。还有一次是苏轼在徐州任上,以“黄楼”为题征文,苏辙、秦观、陈师道等人皆欣然命笔。同道之人共同参与,互相品藻,使私人写作有了“发表”的公众属性,如巨石投水,层层涟漪,波及深远。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恐怕也只有苏轼这样的盟主才有这般号召力。

  苏轼如大海,百川宗之;如北斗,众星拱之。作为北宋一代文坛领袖,苏轼已然超越了时代的局囿,正如他的门人、写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名篇的李之仪所言,已成“百世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