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家的孩子高考失利后,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整日卧床不起。家人忧心忡忡,轮流守在门窗附近以防意外。几天过去,孩子依然拒绝踏出房门。面对我的询问,孩子的父亲说:“就让他一个人静一静,好好反省吧。”当我问及是否给孩子留了手机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那他并未能真正静下心来。”我提醒道,“人虽在屋里,心或许早已飞到了外面。”起初孩子父亲不以为然,直到他透过窗户瞥见孩子正躺在床上刷手机,所谓的“反省”根本无从谈起。
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想要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实非易事,即便将自己封闭在物理空间中也无济于事。我老家曾有位性情沉稳的老人,自从用上智能手机后判若两人,终日手机不离手,常常熬夜刷屏,而且性情大变,引发了子女的强烈不满。
人们常误以为闭门不出就意味着与世隔绝,或是在潜心阅读思考。事实恰恰相反,现代人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外界保持着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刷短视频、线上聊天、参与网络游戏……这种数字社交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无止境地持续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社交越活跃的人,往往越容易陷入孤独与不安。当他们放下手机回归现实时,非但没有获得预期的平静,反而变得更加焦躁、失落且无力。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还会严重损害专注力,加剧孤独感。比如那些在群里频繁发言期待回应,或在朋友圈日日更新渴求点赞的人,他们的内心平静早已被这种期待所破坏。一旦得不到预期反馈,便会陷入更深的失落。
我曾看过一则新闻:某位父亲因在家族群发的消息长时间无人回应,一怒之下解散了群聊,以此表达对亲人的不满。这种网络社交引发的孤独感,实则折射出现实情感的严重缺失。人们在虚拟世界寻求认同,却忽视了身边真实的温暖。
更令人担忧的是,沉迷网络社交不仅会削弱对现实关系的耐心,还可能加重焦虑情绪。像前文提到的那位父亲,就因得不到子女的回应而胡思乱想,甚至怀疑自我价值。长期累积的心理负担,终将成为摆脱孤独的枷锁。
如何在虚拟与现实间找到平衡,已成为当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或许,与其在数字世界寻找短暂慰藉,不如重建真实的联结——让面对面的交流取代屏幕前的互动,才是缓解孤独的真正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