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姿灵巧、双翼剔透的蜻蜓,是广为人知的昆虫之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元代画家王渊在《蜻蜓图》中,惟妙惟肖地捕捉了蜻蜓栖于叶梢的一瞬。
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枝从右侧探入的纤细豆茎,紫花绿叶相映成趣,色泽和谐。一只蜻蜓停在豆叶上,双翅展开,画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特有的透明感。画面静中有动,仿佛只要有风吹来,蜻蜓就会振翅飞去。如果观画者对蜻蜓的习性不熟悉,可能会认为它正在吮吸豆叶的汁液,实则蜻蜓是肉食性昆虫,并不以植物为食。
英语里蜻蜓一词为“dragonfly”,由“dragon”(龙)与“fly”(飞行或昆虫)组合而成。巧合的是,我国古代也有将蜻蜓与龙联系起来的传说。《说郛》引《戊辰杂抄》的记述:“有大龙蜕于太湖之湄,其鳞甲中出虫,顷刻化为蜻蜓,朱色。人取之者病疟。今人见蜻蜓朱色者谓之龙甲,又谓之龙孙。”各种蜻蜓中,红蜻蜓在古代的别名最多,除了龙孙、龙甲,还有赤卒、绛驺、赤衣使者、赤弁丈人等名字,大概因为它的颜色最鲜艳,引人注目。
在人们心目里,“蜻蜓”是单一的一类昆虫,只有颜色和大小的区别。实际上,人们通常说的蜻蜓是蜻蜓目所有昆虫的统称。在生物学分类里,“蜻”和“蜓”是不同的昆虫,分别属于蜻蜓目差翅亚目下的蜻科和蜓科。蜓科较大,蜻科相对较小。蜻蜓身上最显眼的“长尾巴”其实是它的腹部,蜻的腹部较短,前后粗细基本一致,蜓的腹部细长,末端膨大。蜻蜓的膜质翅膀被许多细丝状的翅脉分成一个个格子状结构,叫“翅室”,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规律可循。在靠近翅膀的根部位置,有一块接近等腰三角形形状的翅室,蜓的前后翅室顶角指向同一个方向,蜻的翅室顶角指向不同方向。
豆娘因为外观与蜻蜓相似,常常被当成“小蜻蜓”。它属于蜻蜓目均翅亚目,统称为蟌,俗名豆娘、灯心蜻蜓。豆娘停息时,翅膀的姿势和蜻蜓不一样。它的两对翅直立在背上,而蜻蜓是向两旁平展的。
比喻做事肤浅的“蜻蜓点水”,实则是部分蜻蜓特有的产卵方式。它们用腹部末端轻触水面,将卵产到水中,在适宜的环境下孵化出幼虫。但也有一些蜻蜓并不是通过点水方式产卵的,而是将腹部末端插入潮湿的泥沙或水生植物茎秆中产卵,幼虫被孵化后再爬入水中。
蜻蜓的头部浑圆,有一对硕大的复眼,每个复眼由大约28000个单眼组成,形状令人联想起珠宝。晋代《博物志》称:“五月五日埋蜻蜓头于西向户下,埋至三日,不食,则化成青真珠。”当然,这并没有科学依据。春秋战国时期,一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彩色玻璃珠自西方传入,珠子表面通常装饰着不同颜色的圆形图案,形如眼睛,被后世文物界命名为“蜻蜓眼”。《清异录》记载,五代时后唐宫人捉住蜻蜓后,在它薄薄的翅膀上用描金笔涂出花样,做成贴在额上的花钿,后来宫外也有人模仿制作。古代女子还在头上佩戴模仿蜻蜓形状做的簪钗,“长钗坠发双蜻蜓”“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蜓”的词句,写的都是这种栩栩如生的蜻蜓发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