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预制菜”知情权之争
让消费者吃得明白 选得自主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06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知名人士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发文吐糟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称其“几乎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称:罗永浩所点的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他表示,罗永浩用“恶心”来形容西贝让自己“感觉被砸牌子”,甚至“挺受伤”,认为这已超出普通消费者评价范畴,并声称将起诉罗永浩。

  这场围绕“预制菜”的争论,正从一场口水战升级为法律诉讼,也触发了一场关于餐饮业透明化的全民大讨论。

  争论焦点首先集中于“什么是预制菜”。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界定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而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主食等被排除在预制菜范围之外。西贝正是依据该标准,强调其菜品不属于预制菜。

  然而,包括罗永浩在内的很多消费者,对“预制”二字的理解并非来自国家标准,而是来自实际的口感体验和消费预期。消费者支付人均百元的餐费,期待的往往是热腾腾、带“锅气”的现炒菜,而不是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到店再复热的标准化产品。这种标准定义与消费感知之间的错位,才是本次争议的真正根源。

  西贝方面通过开放后厨、推出“罗永浩菜单”等举措回应消费者关切,态度值得肯定。但从长远看,餐饮行业更需要一套清晰、直观的明示机制,让顾客在点餐前就能知晓菜品的制作方式。事实上,已有企业做出有益尝试,比如用“红黄绿”三色标签明确区分“中央厨房预制复热”“半预制”“现做”菜品,把选择权真正交还给消费者。愿意为效率买单的,可选标准化出品;追求锅气、体验感的,也能为“现做”支付相应溢价。

  必须明确的是,预制菜或中央厨房模式本身没什么问题。现代化中央厨房带来的标准化生产,在食品安全、品质稳定和降本增效等方面优势显著。消费者反对的,也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信息不透明所带来的心理落差,是付了“现炒”的钱、吃的却是复热产品的价值错位。

  罗永浩在此次风波中提出的“推动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应成为行业共识,推动形成广泛接受的明示规则。江苏省相关部门曾明确提出,餐饮经营者应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中消协也表态“未告知即侵权”,这些都为行业指明了方向。当下,全国层面可操作、易执行的细则亟待出台,应要求餐饮门店在菜单上清晰标注菜品加工方式,让纸面标准落地成为现实,也让消费者的选择权真正落到实处。让消费者吃得明白,选得自主,是重建信任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