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秋分节气,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如期到来。昨天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5年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本市的主会场活动将在北辰区曙光水镇举办,主会场以“1+5”模式开展,深度融合多元要素,举办非遗展演、农产比拼、农趣互动等多种形式活动。
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今年丰收节将继续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发动社会各界组织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111场,包括设在北辰区西堤头镇曙光水镇的1场主会场活动,17家成员单位举办活动40场,各涉农区举办活动70场。金秋时节的天津乡村,处处洋溢着丰收喜悦,111场活动具有4个特点:从观看到主导,农民是节日的“主角”;从产品到商品,农民是产业的“主人”;从传承到活化,农民是文化的“传承人”;从参与到认同,农民是乡村的“建设者”。
农民当主角 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举办地曙光水镇景区,入选2019年度天津市4A级乡村旅游区(点),所在的赵庄子村是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主会场活动以“1+5”模式开展,即1场丰收节主会场庆祝活动,5个丰收节延伸活动。
“1”即在9月23日当天举办一场庆丰收的系列活动,包含致敬农民文艺演出、致敬丰收农品展示两个篇章。以农民群众为主体,通过非遗展演、舞台演出、群众互动等形式,在分享丰收喜悦的同时,全方位展现北辰区“农业新发展、农村新面貌、农民新生活”。在农品展示方面,主会场设置稻香市集、现代农机展、乡村振兴摄影展、“蒸蒸日上”品农品、曙光红舫艺术区、农趣体验区6个区域。5个丰收节延伸活动,即致敬农耕文化体验农趣篇章,从9月开始,历时2个月,在曙光水镇开展沉浸式稻田蟹垂钓、鲜果采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学观察的动物行为展示,周六日稻香市集等活动。同时开展篝火晚会、小咖秀、农业摄影展、露天电影、民俗巡游等特色汇演。
本市“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之年,天津市把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作为“三农”总抓手,推动“十四五”规划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334.5万亩,占比82%;202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7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菜篮子”重要农产品自给能力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整建制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
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达到新水平。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小站稻育种水平国内领先,单产位居全国前列;黄瓜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华北型品种种植面积80%;市农科院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填补花椰菜高质量基因组研究国际空白,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肉羊种源推广覆盖全国主产区;鲤、鲫鱼新品种占全国新选育品种的近20%。
乡村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2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4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9家(国家级23家),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小站稻、沙窝萝卜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津农精品”品牌总数达到225个,年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100亿元;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达到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达到38个,12个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设初见成效,2024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80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0.5亿元。
和美乡村建设展现新面貌。累计建成3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户厕普及率达到95.8%,农村厕所革命服务站服务范围全覆盖;建成“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垃圾收运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本市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2个、示范村30个。
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农民增收、农地增值、农业增效,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在省级层面率先建成覆盖市、区、镇、村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持续开展跨区域市场对接,服务范围辐射新疆、山东、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多个省份。2024年天津农交所交易额达到160.55亿元,跃居全国首位。
城乡共同富裕水平得到新提升。800个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按期完成,累计创成乡村振兴示范村85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突破1万家,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建设现代都市乡村
“十五五”时期,本市将围绕固成果、强优势、补短板、解痛点,以建设现代都市乡村为定位,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着力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活力沃园、城镇居民休闲游憩的诗意乐园,促进京津冀现代都市农业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 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