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心归“故里”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24版:小作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每逢周末,妈妈若问我想去哪儿,我脱口而出的总是“津门故里”。那里浓郁的中国风和地道的天津味,总令我心向往之。

  上周六,我又和爸爸妈妈走进了人头攒动的古文化街。翘角飞檐下,一串串大红灯笼高挂,在微风里轻摇。空气中浮动着甜香,那是熟梨糕的飘香,混着茶汤上的红糖、青红丝与坚果香,勾得人直咽口水。

  每次路过“大清邮币”门口那只深绿色复古邮筒,我的脚就像被钉住了。“要是现在投一封信进去,它能寄到古代吗?”我突发奇想。爸爸大笑,拍了拍邮筒:“那你干脆钻进去试试,没准‘嗖’一下就穿越回清朝喽!”我望着投信口那道黑黢黢的缝儿,忍不住想象它曾经吞下过多少秘密和牵挂。

  一转角,通庆里的拱门像时空任意门,背后藏着一个奇妙混搭的世界。112岁的老砖墙默然矗立,砖缝间还藏着旧时青苔的痕迹。胡同墙壁上的六幅浮雕简直像要活过来——其中四幅吸引了我的眼球:“文明娶亲”的队伍里,花轿帘子仿佛被风掀起一角,新娘的绣花鞋若隐若现;“踩高跷”的人衣带当风,几乎要跃下;“闹龙舟”的汉子们臂膀肌肉虬结,鼓声与水声交织,浪花都仿佛溅到脸上;还有“天津卫俏皮话”上那句“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耳畔立刻响起天津话爽朗的调调,似乎还夹杂着茶馆的阵阵叫好。

  妈妈指着那幅长长的《潞河督运图》浮雕说:“瞧,这就是老天津卫的根脉。”上面漕运船只拥挤,码头工人正弯腰扛货,一派繁忙景象。爸爸手指轻轻抚过浮雕表面,轻声说:“图上每一艘船、每一个人,可都是咱天津卫故事的开始啊。”

  来到玉皇阁,我拉着妈妈的衣袖往后走。阁楼后方静卧着一块深褐色巨石,表面布满风雨痕迹——这就是有名的“虾米石”,据说已有上亿年。我像每次来时那样,伸手贴上它粗糙的表面,掌心传来阳光的余温,于是我悄悄许下了一个心愿。

  在天演广场,我好奇地问:“这名字有什么讲究吗?”妈妈轻声说:“翻译家严复以前就住在附近,《天演论》就是在这儿翻译出来的。”爸爸语气郑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就是从这里传遍全中国。”我忽然觉得初秋的晚风沉甸甸的,仿佛裹着百余年前的读书声和笔下沉思的回响。

  我和妈妈拉钩约定,等到国庆中秋佳节,我们再来古文化街,把这里的烟火气和流淌的故事,像品尝一道道精致的老味儿点心一样,一口一口、认真地“吃”进心里。

  指导教师:荆瑞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