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听盘山“说”字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24版:小作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我从一年级起练毛笔字,心里就一直惦记:何时能去看看,书法如何“生长”在山水之间。

  “盘山的摩崖石刻,就是一本活字帖。”上周日清早,爸爸突然对我说,“走,带你去看看!”我兴奋极了,仿佛一扇通往千年笔墨山河的门正缓缓打开。

  一进山门,便见岩石上刻着“入胜”二字。我上前轻抚深深的刻痕,字迹苍劲雄浑,仿佛回荡着凿刻之音。想起自己写“入”字,那一撇总是轻飘不稳。爸爸说:“看这笔画,如风裹松针,看似轻,实则藏着一股劲。”微风正好拂过指尖,我忽然悟出:字如青山,根基沉,才立得稳。

  天成寺附近,元宝石北侧刻有行书“石径流泉”,笔画曲转,如溪水绕石,静中带动。我练隶书时,“泉”字的竖钩总是又硬又直,此刻看见柔中带骨的灵气,恍若清泉正从字间淌过。不远处的“漱峡”更妙,墨意裹着水汽袭来,我不禁凌空摹写。爸爸笑道:“这字,该认得你了。”

  转过静寄山庄,抬头是乾隆御笔的“萝屏”阴刻。字势磅礴,墨韵舒展,似松风荡胸;石色青灰,字迹却如墨未干,笔笔有神。想起自己练大字时,手腕紧字也缩。爸爸拍拍我:“心要放松,字才放得开,你看这字,是否像立于天地之间呼吸?”

  山路渐陡,气喘时忽见“鸣驺入谷”四字,笔锋沉厚,如一声鼓励入耳。细看笔触间苔痕点缀,更添沧桑。就像我曾苦练“永”字捺笔,几百遍后,才写出一道如雁尾的波澜。

  登顶挂月峰,群山低伏。远望层峦如篆籀起伏,近观石纹似笔意回转。爸爸说:“写字如登山,得一步步、一笔笔,不急不浮,方能至高有深意。”我点头赞同,心中涌起一股与古人并肩挥毫的宁静与庄严。

  下山时,风拂过山谷与满山墨痕,夕阳斜照,那些字仿佛活了过来,在光影间同我低语。

  这一次登山,我寻得了字与山共同的精神——它们在时间里扎根,在岁月中打磨,最终都成了活着的字帖,也在我心里埋下了永不褪色的山河笔意,让我真正懂得了何为“字从山水出,意随天地宽”!

  指导教师:孔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