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横行中原,南宋苟安江南一隅。为收复昔日河山,重新实现一统,岳飞率领“岳家军”屡败金兵,虽然壮志未酬,也留下“精忠报国”的千古美名。
在民间流传的许多故事里,就有“岳母刺字”——岳飞从军前,母亲在他后背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但实际上,在一些历史记载以及当今语文老师眼中,岳飞背后刺的很可能是“尽忠报国”。这一字之差,也成了长期以来的一大争议性话题。
那么,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啥?
到底是谁为岳飞刺字?
我们先回顾一下宋代“刺字”之风。
刺字在中国可追溯到五刑之一的“黥(qíng)”刑。黥刑又称墨刑,即刺字于受刑者面额上,涂以黑色,作为处罚的标志。唐末五代时期,军阀们强征百姓当兵,为防止逃亡,便在士兵脸上刺字,刺字内容大多是部队番号。这样一旦抓到逃兵便可知道他的部队番号,也方便遣返归队。宋代承袭此制,凡招募士兵,必定要在其面部或其他部位刺上小字,刺字成为军人身份的特殊标志。
然而,宋人的笔记和野史,甚至包括岳飞之孙岳珂所著的《金陀粹编》,均未记载岳飞身上有刺字。
岳飞背上有刺字的说法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岳飞传》: “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但这里并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宋史·何铸传》中也有相同记载:
“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宋史》是元末脱脱等人利用旧有的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其中《岳飞传》的原始史料来源是岳飞之孙岳珂收集整理而成的《鄂王行实编年》。因此,《宋史·岳飞传》的内容还是比较可信的,即岳飞背上定然有刺字。
《宋史》中关于岳飞背刺“尽忠报国”的记载,成为后来刺字故事演变的源头。因其未载究竟是何人所刺,这就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后世故事中,先出现的是“张宪刺字”故事,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岳母刺字”,成为流传至今的故事。
直到明末,为岳飞刺字之人尚被认为是张宪,且岳飞背上所刺之字仍为《宋史》中记载的“尽忠报国”。
“岳母刺字”的故事形成于清代,并在戏曲与文学作品之中流传开来。
总体来看,给岳飞刺字之人的身份已无法分辨。但从常理推测,刺字之人是岳飞的母亲姚氏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文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是有门槛的,因此,“岳母刺字”显然是后人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当然,也不排除岳母为了鼓励岳飞参军报国,请匠人为岳飞刺字的可能。
“尽忠报国”如何变成了“精忠报国”
如前所叙,据《宋史·岳飞传》这一正史所载,岳飞背后所刺之字为“尽忠报国”,那为何后世又会有“精忠报国”一说?改“尽”为“精”的背后又有何深意呢?
岳飞与“精忠”二字产生关系,最早可追溯到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当年,岳飞率部剿灭吉州、虔州的民变叛乱以后,“秋,(岳飞)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鉴于岳飞的赫赫战功,宋高宗亲笔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大字,并制成一面锦旗,赐予岳飞。此后,岳飞便携带此锦旗作为行军大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精忠”与“尽忠”发音接近,后来出现“精忠报国”,恐怕是把刺字与赐旗二事混为一谈的结果。
清代时,戏曲中逐渐出现了岳母为岳飞刺“精忠报国”的情节,但这一说法尚未最终定型。直到清人钱彩著历史评书演义《说岳全传》后,才使得这一讹传几成确论。该书第二十二回《结义盟王佐假名 刺精忠岳母训子》中,生动描写了岳母姚氏给岳飞背后刺上“精忠报国”四字。
钱彩的描写相当精辟生动,不但将岳母刺字的流程描绘清楚,还将岳飞被刺字时的表情描写到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由于《说岳全传》别出心裁,以其通俗的语言,契合了大众心理,且有利于倡导古代忠孝观念,故而版本众多,流传广泛,使得“精忠报国”的说法最终定型。
岳飞“精忠报国”故事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出于时代与政治的需要。一般而言,“精忠”代表的是以帝王为首的外界评判,如宋高宗赐“精忠”旗,“尽忠”则更多代表了岳飞对自身行为的期许。明清以来,政府与民间着力宣扬岳飞的“精忠”,强调为人臣者对君王和父母的“忠孝观念”。如万历皇帝称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乾隆皇帝称赞岳飞“文武兼备,仁智并施,精忠无二”等。可见这是社会与时代的需要,已与岳飞当初自许的“尽忠”不同。
因此,多方面的评价促使岳飞从“尽忠报国”变为“精忠报国”。在这种情况下,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什么已不再重要。正如一些历史学者指出的,重要的不是文字的表象,而是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尽忠报国”的正史记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军人对国家的赤诚;“精忠报国”的广泛流传,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民族对忠义的推崇。两者共同构成了岳飞精神的丰富内涵。
韩靖宇(资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