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民宿安静下来,窗外虫鸣唧唧,像给白天的热闹盖上了一层薄被。坐在灯下,手上好像还沾着泥土那种湿润微凉的感觉。很奇怪,明明洗过手了,但总觉得手指头还连着地气儿,仿佛能摸到大地的呼吸。
作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我参加了暑期下乡实践活动。白天,我们赤脚踩在水田里。风一吹,大片绿油油的水稻就动起来,像绿色的波浪。一位农民阿伯——田间地头的“老把式”兼新农人,指着眼前一片望不到边的绿浪说:“现在的好品种,‘骨头’硬着呢!台风来了也不怕倒,穗子能安安稳稳灌浆。”接着,他掏出手机,翻出照片给我看:“在村东头那片示范田里,还埋着‘宝贝’——小方块的土壤墒情传感器……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看天脸色。现在有了它,能知道庄稼的需求。庄稼需要什么,咱就给什么。”
望着眼前这片望不到边的绿,我的心绪一下子被拉回到小时候。记得那时,我蹲在阳台的小花盆边,小心地埋下一颗蒜瓣。看着它顶破硬皮,冒出尖尖的、嫩生生的绿芽,再铆足了劲儿往上长,追着阳光跑……那时候觉得真神奇。如今站在无垠的稻田边,眼前的景象何其壮阔!这充满生机的绿浪,不正是无数颗经过科学“驯化”与精心培育的种子,在智能农机、数字农情和无数双勤勉之手的共同呵护下,所谱写的宏大生命乐章吗?
太阳下山了,天边染上温柔的暮色。村里传出的笑声像小星星一样蹦出来,点亮了安静的夏夜。躬行方知真味,“真味”是什么?是我们这些大学生挤在灶台边一起做饭飘出的香气,是刚打好的糍粑烫嘴又软糯的口感,是站在稻田边感受到的那种无声的丰收力量。
当我的手指插入泥土感受到湿润和凉意时,农学课本上那些定义和概念,仿佛一下子就有了温度,有了气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八个字的意思,就藏在饱满低头的稻穗里。我弯下腰,慢慢将耳朵贴近地面。那一刻,我好像真听到了——听到了大地深处传来的一种声音,古老又有力,“咚咚咚”,充满了永不停息劲头儿,正蕴化出的更有力的节奏。这节奏,也和我那被泥土唤醒的、想要深深扎根下去的心里的“种子”,慢慢地,跳成了一个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