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臣,即臣子、臣下。谊,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故此,“人臣之谊”拿今天的话来说,大约就是作为臣子,应该遵守的适当的行为规范。
在古代,作为人臣,该遵守怎样的行为规范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则故事:公元前72年,汉宣帝为标榜自己是汉武帝正统嫡孙的身份,下诏颂扬汉武帝,要求群臣讨论武帝的“尊号”和“庙乐”。群臣莫不赞成,唯独长信少府夏侯胜极力反对,认为武帝对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立庙乐。时任丞相长史的黄霸支持夏侯胜,拒绝在弹劾夏侯胜的联名书上签字。这时,丞相蔡义和御史大夫田广明带头声讨夏侯胜“非议诏书,毁先帝”的罪行,并将其定性为“大逆不道”;又揭发黄霸事先知道夏侯胜的观点却没有举报,犯有包庇怂恿之罪,结果,两人都被捕入狱,判处死刑。
这件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十六》中,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故事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夏侯胜与黄霸,在当时,一个担任长信宫的后勤官员,另一个则在丞相手下协助管理文书等事务。应该说,他们的官职不能算很大,地位也不能算很高。然而,当汉宣帝下达有关颂扬汉武帝的诏书后,夏侯胜有些不识时务地提出了反对意见,而黄霸则“包庇与怂恿”了,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犯死罪呀!
然而,如果耐心地听一听夏侯胜反对的理由,那么,我们或许又不得不说,他之所以反对是有他的道理的:武帝虽有攘(抵御)四夷、广(扩张)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夏侯胜这里所陈述的无一不是事实。其中最为触目惊心的,就是让老百姓承受了太多的苦难——“物故者半”,意谓汉武帝在位期间,西汉人口锐减,仅为文景之治那个时期的一半。因此,在夏侯胜看来,为这样的皇帝歌功颂德,是没有道理的。
在遭遇朝廷上的王公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谴责之后,夏侯胜又是怎么说的呢?他表示:“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他这番话的大意是说,即使是皇帝的诏命,也不能依从。因为作为人臣的行为规范,应当是坚持原则,直言无隐,不能苟且阿谀皇上的意思。已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死也不会后悔!他这话,是不是可以说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通常说来,人没有不贪生怕死的。对古代做臣子的来说,我以为绝大多数人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违逆汉宣帝的诏令,满朝文武应该都知道,那将意味着可能给自己及家人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他们便一个个装聋作哑。然而夏侯胜始终不忘“人臣之谊”,坚守自己认定的底线,哪怕为此赴死也在所不惜。而非常幸运的是,汉宣帝毕竟不是汉武帝,夏侯胜虽然被关进了牢里,但却没有被处死,也没有被夷三族。后来遇上了大赦,他还被任命为谏大夫。并且,黄霸也得到了重用。
封建时代已经远去,今天我们再提“人臣之谊”,或许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上下级关系还是存在的,昔日的“人臣之谊”是不是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