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是位数学老师,也是我初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班主任。王老师当时40岁左右,个子不高,胖乎乎的,为人比较厚道,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一口标准的天津话讲课。王老师教授的平面几何和代数,非常简洁易懂,他的思路清晰,逻辑思维特别缜密。他讲授新的数学定理时,总是由浅入深,先讲一段与新定理相关的辅助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掌握了新的知识点。由于我在小学时算术基础不错,所以学习平面几何入门非常快,每次王老师讲课后,在课堂上安排做练习题,我都能很快完成。王老师一看我坐那不再演算,就走过来拿起我的练习本检查,如果做得对,脸上就露出满意的笑容,如果不对,或计算求证方法不是最佳,就给我进行单独指导。
由于每次数学课上都要做练习,我就利用堂兄从单位带回的废旧表格,钉了一个足有两寸多厚的数学练习本。有一次,王老师在检查我的课堂练习后,举起我的这个特制练习本对全班同学说,“为嘛他的数学成绩不错,你们看看他的练习本儿!”得到老师的表扬,面对全班同学投来的羡慕眼光,我还有点儿害臊。
王老师的教学很讲究因材施教,他除了教案以外还有一个32开的工作手册,里面写的都是一些有些难度的“拔高”题,对于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就在课上打开那个工作手册,给他们“吃小灶”。我当然也经常有机会做几道王老师工作手册里的难题,因此有时也有点儿飘飘然。有一次,临近期中考试,我自认为复习得差不多了,放学后没回家,就和几个同学到操场上踢足球。大约到下午五点多的时候,我满头大汗地回到教室拿书包,正碰上王老师给几位同学补课。他看了我一眼,嘴上没说什么,但显然是有些不太满意。我当时没太在意,就背着书包走出了教室。没成想,第二天上数学课的时候,王老师从他的工作手册里挑了一道几何题,写到黑板上,问哪个同学会解。因为这道题确实有点儿难,谁也没举手。大家都以为王老师会给我们讲解,可他一反常态,把我叫到前面,递给我一支粉笔,让我在黑板上做题。我确实没有思想准备,面对黑板,站了十分钟也没有想出一点儿解题的思路,那个窘劲儿就别提了。此时王老师才发话,让我回到座位,并说以后注意多用功,少踢球。自此,我还真的有点儿害怕这位满口天津话的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