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之名,古人在明代以前似乎未见明确说法。如果按照汉代《说文解字》的字义阐释,泉州之地的本意应该是有泉涌来、水绕其旁、景色秀美、宜耕宜居的一片绿洲景象。后来,有人在文章中解释泉州是“历水泉八十里,取泉流即清之意”,且说是《水经注》里的原话,一时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后来偶见1991年版的《津门谈古》中有一篇《刘邦在天津武清县兴建泉州古城》的文章,文中第二段就提到了这句引言:“为什么叫泉州?《水经注》明确记载泉州城是以城周围有水而得名。‘历水泉八十里。取泉流即清之意。’”
对于泉州之名,古人有主张与泉州渠有关。现在普遍认知是:泉州渠是东汉末年曹操“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经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陈寿《魏志》),所以大家认为这条渠所凿和命名均出自曹操。而对此持不同看法似在明代较为突出。明代学者蒋一葵在《长安客话·古雍奴》中记:“泃水入潞河东南一带,古谓之泉州渠。武清初名泉州以此。”蒋把泉州渠说成“古谓”,没有点明朝代,但指出了泉州是古时就因为泉州渠命名的。其后的明代河道总督牟照在所绘《水系图》释文中写道:“泃水入潞河东南一带,秦曰泉州渠,泉州得名本此。”牟照在这里则把泉州渠标定为“秦曰”,即是说这个泉州渠在秦朝时就这样叫了,并非曹操东汉末所凿渠才命名的,同时也肯定泉州是因为泉州渠得名。然这两个人一说“古谓”、一说“秦曰”,都说泉州得名于泉州渠,如果追根溯源,或自有其道理,这里暂不细说。以常理思之,尤其是作为水道总督的牟照,其应言之有据,更应掌握大量为业外他人未闻未见的文献资料,所以才敢有此定论。但这一说法遭到了后人的否认,有学者认为秦无泉州渠,称渠名只是东汉曹操凿渠后所命名,泉州之地因渠命名是本末倒置。
今人常征、于德所著《中国运河史》中,在说到泉州渠时似乎也有困惑:“根据东汉末期的《水经》,潞水作为渔阳郡的一条河,下游既不涉及旁郡,又在天津入清河并通海,自然与今日的北运河相当,指今北运河为泉州渠水道当无不可。”
那么,为什么按古人记载我们能锁定泉州渠在今天的北运河呢?这种困惑为我们从另一面打开了一扇窗:这是否说明,今天的北运河大致即是当年“古谓”“秦曰”早有泉州渠称谓(但并不知名)的大致河道?且有无可能是因为魏武帝曹操属历史名人,“凿泃河入潞河”因河道相通而可以互称,曹操只是沿用了原本就存在的旧泉州渠的称谓而被记入史册?前史多有后人不知者,不过是因之前于史无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