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秋实园中两印家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尽我心  张牧石篆刻

  三盘暮雨  董鸿程篆刻

  天津有两位著名印家晚岁皆卜居河东秋实园,两位先生除精于篆刻外,还有很多共同爱好,如古典诗词、文字学、书法、京剧等,二公常于秋实园中论书说戏、评印谈诗,成就一段艺林佳话,他们就是张牧石先生和董鸿程先生。

  张牧石先生为篆刻、诗词名家寿石工弟子,词宗南宋吴梦窗,其词集名曰《梦边词》,盖自谦之语也,张先生与龙榆生、唐圭璋、俞平伯、夏承焘、张伯驹、陈兼与、萧劳等老辈词家多有交游,从潘素先生为其所绘《梦边填词图》诸家题咏中可窥一斑。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曾对张先生的诗词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叶先生在《张牧石墨賸》一书的序言中称:“张先生的诗词写得很好,绝然不同于流俗,有一种精微美妙的意境……他的诗词中有他个人一种很真切的感受,他把怀人念旧的感情写得很好……张牧石先生写了一首《浣溪沙》怀念张伯驹先生。他说:‘水榭摊书想象间,重来已是感人天。春愁更底不相怜。卧地残阳颓似病,没空孤鸟淡于烟。这般情味晚风前。’这首词中‘卧地残阳颓似病,没空孤鸟淡于烟’两句写得非常好,真正写出了词的意境,一种幽微隐约的特美,而且是梦窗词的意境,这是很难得的,我很欣赏……总之,张牧石先生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是很让我感动和钦佩的,他的诗词很有自己的特色,意境是不同凡俗的。”此外,张先生印名远播,中岁即被张伯驹先生誉为“南陈北张”(“南陈”指陈巨来先生),张先生治印宗黟山黄牧甫,早年之作,醇雅精工,韵格清拔,晚岁喜安吉吴昌硕,合黄、吴于一炉,格调高浑,神味俱厚。

  张先生在文字学领域也精研有年,绛帐传灯,桃李称盛。张先生受乃父影响,还酷爱京剧,能粉墨登场,他对剑术、交谊舞也很精通,曾在全国交谊舞大赛老年组中夺魁,堪称“全才”。

  董鸿程先生为津门老一辈篆刻名家徐嘏龄先生之高才弟子,亦问业于陈邦怀、吴玉如、王学仲诸先生,供职于天津历史博物馆,从事古玺印研究。董先生治印私淑清代名家徐三庚,可以说,这条路并不好走。徐氏之印,后世评论毁誉参半,“吴带当风”为其长,“让头舒足”为其短,可谓瑕瑜互见。董先生以其宏才卓识,将徐三庚的篆刻线条、赵之谦的篆书结体、邓散木治印的章法、钱瘦铁治印的刀法融会贯通,成自家面目,这种创新的成功是很不容易的。董先生亦长于书法,弱冠之年即随津门书坛名宿倪瑞栋先生学习汉隶和魏碑,后受陆维钊先生启发,独辟蹊径,将篆、隶书体融于一炉,把篆书写扁,奥雅古劲,体气高妙,颇耐人寻味。

  在天津,董鸿程先生对于篆刻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做了很多基础性、实质性的工作。从1978年开始,他在天津青年宫与宁书纶、顾志新等先生一起讲授书法篆刻艺术课程,培养出张建会、安宏忠、孟宪维、胡健民等一批书坛精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辗转在第二工人文化宫、海河印社、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艺美院等地开设《中国印章史》《古代印章鉴定》《篆刻学》等课程,培养出王金复、元岩、夏朝辉、孙学江、赵巍、李筠、胡健等津门印坛名手。

  1984年7月,受孙其峰先生委托,董鸿程先生多方奔走,与穆奎信等同道一起,筹建海河印社,印行《烟沽印影》等刊物,并和西安、河南、江苏、上海、湖南、四川等地的印社进行艺术交流活动。2002年,董先生随王学仲先生等人出访日本,为中日篆刻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2005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董鸿程先生所著《董鸿程评自印》,张牧石先生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称:“今观其《评自印》中作……尤以私淑徐氏三庚诸作甚得其神……其于印学之递嬗演进中,确能自成面貌……”张先生之言颇为允当。

  董鸿程先生亦喜京剧,工麒派老生,行腔沉郁顿挫,掷地有声,能传周信芳先生苍劲古朴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