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是位女老师,虽然教毕业班的语文,但年纪也就20出头。梳着两条短辫子,微胖。上衣是藏蓝色的制服,下身总是长裤,脚下是条绒布鞋。尤其是她背军用书包的姿势,不是挎着,而是像男孩子那样,把书包带往肩上一搭,整个书包背在后背上。走起路来,还有点儿晃荡,更像一个小伙子。
刘老师讲课声音悦耳,朗读课文声情并茂。她归纳段义、中心思想非常准确,指导作文从选材入手,注重细节,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课业之外,刘老师还能搞一些文艺创作。当时,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少先队中队,基本每个月都要召开一次中队会,我作为卫体委员,比较爱好戏曲、曲艺,因此我们班的中队会基本上都采用曲艺形式。由于没有现成的段子,我就把班里的好人好事,编成快板来表演。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把我们班长的事迹写成了一个快板书的文本,现在看来应该是非常幼稚的。给刘老师以后,没过几天,刘老师就把一份用稿纸誊抄得非常工整,经她修改过的快板书文稿拿到了我的眼前。我试着一唱,不仅合辙押韵,修辞炼句也大幅提高。这个节目在我们班表演后,还被学校选到街道居委会演出,受到好评。特别可贵的是,当校领导和其他老师夸奖这个段子写得好时,刘老师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学生写的,我就是帮着顺顺。”
我和刘老师的再次“合作”更为成功。那次,我写了一段相声,内容是一个不认真学习的孩子,经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认识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因为当时正值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刚恢复不久,正处在全民学习的热潮中,这个段子非常应时。段子写出来以后,刘老师又给添加了许多精彩的“包袱”,我至今还记得段子中,那个“我”由于不认真学习,经常写白字,把小鸟在歌唱,写成小乌在歌喝,把坐在老大娘的炕上,写成坐在老大狼的坑上。相声由我和班里的一位同学表演,演出效果火爆。后来,学校大队辅导员非常重视,把这段相声安排在一个隆重的场合里表演,全区各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和优秀少先队员代表,都到我校观摩,反响非常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