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杨晓燕 49岁 物业公司经理
每当办公室的窗外飘来梧桐叶的沙沙声,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三十多年前的小学时光,想起那位改变我人生轨迹的语文老师——王茹玉。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上王老师语文课的模样。那时的我性格内向,成绩平平,总把自己缩在教室后排,连回答问题都不敢抬头。有一次,王老师让我们写《我的梦想》,我攥着铅笔半天没写出一个字,只觉得“梦想”是遥不可及的词汇。她走过来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以为会受到批评,可她却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指着我草稿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迹说:“晓燕,你写的‘想帮妈妈扫院子’特别真诚,这就是最珍贵的小梦想啊。”
那是我第一次被老师当众肯定,也是从那天起,我开始敢举手回答问题,敢把作文本主动递给王老师批改。而王老师给予我们的温暖,远不止鼓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辛庄,有些同学家里条件不好,午饭常是馒头就咸菜。王老师看在眼里,每天中午都会从家里带来保温桶,里面装着刚炖好的排骨或红烧肉。她从不刻意,只是笑着把肉夹进我们碗里:“快吃,长身体呢,老师家里还有。”我曾偷偷问过她,为什么总给我们带肉,她摸了摸我的头说:“你们都是老师的孩子,看着你们吃饱,老师才放心。”
去年同学聚会,我们特意回了趟辛庄小学。校园里的老槐树还在,只是王老师早已退休。我没能见到她,却在当年的教室门口站了很久,仿佛又看到那个穿着蓝布上衣的身影,正弯着腰给我们讲课文,正把温热的红烧肉夹进我们的碗里。
记者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