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赵巍巍:拍好鲁迅这个“精神爱豆”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23版:文摘       上一篇    下一篇

  掀翻“云社”不只讲段子

  2022年4月,赵巍巍看到网上一条关于“鲁迅文学”和“林黛玉文学”的段子。

  “类似一张某宝客服聊天页面截图,卖家用鲁迅口吻、买家用林黛玉口吻的对话。例如,别的妹妹都发货了,怎么独独少了我的?”赵巍巍回忆,“越看越有意思,转头一想,网上都是图片,做成视频会不会更好呢?”

  这个想法让已在自媒体行业摸爬滚打5年的他燃起了新的创作欲望。说干就干,拉上工作室的视频后期和插画师,文案、插图、配音,一周后,第一期视频《如果鲁迅和林黛玉说相声》新鲜出炉——只见红色幕布拉开,林黛玉穿着件浅紫色襦裙,略施粉黛,施施然登场,旁边是穿着青色长衫,留着标志性平头短发和一字胡的鲁迅,台下坐着身着现代装的“吃瓜群众”。画风简单粗糙,人物胜在神似。只见林黛玉一努嘴,嗔怪鲁迅觉得她不如别的捧哏。鲁迅波澜不惊,开口道:“我听人说,比较并不是缺点,总是和人比不和自己比,这才是缺点。”

  “哟,那是我爱比较了。”林黛玉没好气了。“这固然不是你的错,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比较。一旦想到比较, 就想到差距,想到差距就想到不爱,想到分手,或许不幸就是比较出来的罢。”——此处化用了鲁迅《而已集·小杂感》中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的论证技巧,可谓精妙。

  可林妹妹并不买账:“我知道你是信口开河,哄我开心罢了。”鲁迅不紧不慢地辩解道:“我大约的确说的是真心话。”——“大约”与“的确”连用,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鲁迅体。

  “刚开始做视频纯粹是为了搞笑。取名‘云社’意思是云上相声社,为什么要让鲁迅先生说相声,就是因为年青一代都是看着春晚相声长大的,对这种语言艺术形式特别熟悉。至于画风,就是最简单的插画,配音也不追求专业的播音腔。”赵巍巍解释道,“因为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文本。鲁迅、林黛玉怎么说话,鲁迅体怎么活学活用,这些花在文字上的功夫才是‘云股东’买账的根本。”

  “云股东”指的是最初关注“云社”的几千名网友,而第一条视频的百万级播放量,让大量新粉丝涌入评论区催更——“想看林黛玉和孙悟空”“让鲁迅和周树人说一段”。“云社”有求必应,两个月后,由“鲁迅”和“周树人”出演的相声《你们那好好说中文判几年》刷新账号播放量纪录,达到1000余万。

  “每每看到无语子、绝绝子、寂寞子,都不免好奇起来,他们那里好好讲中文须得判几年?”鲁迅开门见山,谈论起当今中文使用怪象,“我常常想,倘若苏轼生在现代,真该‘跺脚脚’找个地缝了。他的词大抵被迫写成:遥想瑜瑜子当年,乔乔子初嫁了。”

  这次捧哏从林黛玉换成了周树人,他顺着鲁迅的话说:“一帮粉丝估计会到他的微博下面,一口一个轼轼子、坡坡子。”

  两人插科打诨后,进入正题,鲁迅说:“ 我向来是不爱如此说话的, 也警惕如此说话。”

  “确实如此,但有时我又觉得,说几句YYDS(永远的神)、绝绝子好像并没有大碍。流行词也就一些人用嘛,而且最终都会不流行。”周树人说出了一些人的看法。

  “看似如此,实非如此。”鲁迅正色道,“这些流行词看似非主流,但传染性极强,当使用的人迅速增多后,便会反噬主流。结局就是,大规模感染……长此以往,不堪设想。”

  这期视频是“云社”转型成功的标志,自此,“云社”不再只输出段子,博人一笑,更重要的是发现当今社会种种怪象——国产剧怪象、小区名怪象、畅销书怪象、古风歌曲怪象……由这些怪象引申出鞭辟入里的观点,引人发笑的同时更引人深思。

  “讲段子套用谁的话都可以,但是观众看久了就会审美疲劳。内容的骨肉是观点、思想、洞察,在这个一味追求短平快的网络氛围里,‘云社’还是想和大家聊些硬核的东西。”赵巍巍说。

  荒村与罗汉豆

  如今,“云社”在全网已经累积了300余万粉丝,他们和赵巍巍一样大多是“Z世代”。这是渴望自由、追求自我,不墨守成规的一代人,喜欢上“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革命斗士鲁迅,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简单。“鲁迅不仅是民国青年,也是我们这代人无可取代的‘精神爱豆’。”赵巍巍说。

  话说回来,虽然如今的赵巍巍熟读鲁迅,但在读书时,他也和许多同学一样,“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

  “最早是从语文课本上了解鲁迅,觉得文字很艰涩,读不懂。非要说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社戏》里的罗汉豆——月夜里,迅哥儿和阿发、桂生一群人停船上岸,偷来几捧乌油油的罗汉豆,生起火苗,撒上雪白的盐,煮好豆子,享受美味。隔着书本,我仿佛就能闻到豆子鲜美的味道。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这就是作家的笔力。鲁迅在《故乡》的开头写‘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处景物描写也让我念念不忘。”

  1995年,赵巍巍出生于江苏扬州,小时候读鲁迅只记得吃喝玩乐的段落,高中开始看杂文,那些对麻木国民、黑暗社会的批判文字锋利如刀。赵巍巍认识了鲁迅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后,不知不觉受到他的感召,成了“愤青”。高考那年,赵巍巍本来打算报考文科相关专业,但最后在家人建议下学了材料专业。本科4年,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金庸、余华、史铁生……他忙里偷闲总是捧着书看。那会儿,微信公众号方兴未艾,他赶着风口开了账号写书评,还给各类刊物投稿。

  2017年,刚毕业的赵巍巍拎着行李箱直奔上海,来到一家自媒体工作室,一干就是7年。“做自媒体比较自由,不太受约束,我喜欢这种创作氛围。做‘云社’之前的5年也出过爆款文章,积累过不少粉丝,但各方面数据和现在比还是有差距。所以你看,想靠兴趣、热爱闯出一条路,被更多人看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巍巍感慨。

  不是鲁迅嘴替,是网友嘴替

  不同于大多数自媒体博主在镜头前的能言善辩、滔滔不绝,赵巍巍的书生气比较重。

  “我可能受传统知识分子的感染多一点。”做“云社”这两年,他最怕一件事——被叫“鲁迅嘴替”,每当有人说他是“B站相声区的鲁迅”,他都会有压力。

  “现在大家对我们的观点和选题要求更高了,总怕辜负这些期望。”赵巍巍解释,“能够聊一些网友们感兴趣也值得讨论的话题,帮大家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成为网友们的嘴替,就已经满足了。如果还能顺便让人喜欢上文学和阅读,那是荣幸。”

  为什么100年前的人读鲁迅,100年后我们还在读?

  “虽然社会的经济、科技水平提高了,但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不会变。鲁迅先生的文字放在今天依然适用。”赵巍巍最喜欢鲁迅先生《呐喊》的自序,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写下自己从给父亲抓药,后来学医,又以笔为枪,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的人生转变。曾经的困顿青年,最终扛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放在今天,网友们大概会说,迅哥儿践行了“人生是旷野”这句话。而100多年后,对“持续内卷、偶尔躺平”的现代青年来说,人生还是不是旷野?“云社”最近发布的一条视频谈了这个话题,听听鲁迅会怎么说。

  “鲁迅一定会告诉你,从来如此便对吗?一个人是否要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过模版化的人生还是追求自由?这些问题都需要你自己去思考,他不会给出一个具体的方案。对100年前的青年也是如此,他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当青年人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总是在后面轻轻地推一下,让他们往前迈,‘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

  (摘自《青年文摘·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