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孤独不该常相伴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十大孤独排行榜”,是指一个人独自完成日常活动时的孤独感等级划分。包括一个人逛超市、吃火锅、去旅行等十个等级。如果一个人“不幸”达到满级,那可能说明他是一位“孤独患者”。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成为“独行侠”,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春季,“独自旅行”的搜索量较去年同期激增80%。类似的变化也体现在日常出行中,相较于公共交通,人们越来越偏好私密性更强的出行方式,比如开车或打车,“因为他们希望掌控自己的空间,避免在封闭车厢中与他人贴得太近”。经济学家将这种趋势冠名为“孤独经济”。

  你的孤独成就了别人的生意,针对一个人的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正在兴起。“孤独经济”?是以独居群体为核心形成的消费形态,已逐渐发展为涵盖功能性消费、情感性消费和体验性消费的多元化市场,既反映社会结构变迁,也重塑商业生态。例如,小分量食品、个性化旅游行程、虚拟情人、电子亲人等迎合独身族需求的服务纷纷登场应市。

  在看到“孤独经济”这一商机的同时,也要看到潜藏的风险。对于享受“孤独经济”的人来说,可能在某些方面极致纯粹,但孤独终究不能成为人生常态。在一般状态下,友情、爱情、亲情都不可或缺,家庭、亲情是兜底的、安全的、归属性的情感寄托。显而易见,在“孤独经济”的背后,是亲缘缺失的无奈,会让人在心理上感到漂泊无依,找不到落脚点,从社会视角看也并不具有延续性。

  这并非是健康完美的人生状态。过去的“北漂”,会时不时给家人打电话,“我挺好的”,现在却买个“30分钟语音陪聊”,吃着泡面自言自语,抑或痛哭一场。如果任由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长期孤独状态,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健康负担和难以弥补的社会成本。据说,有些国家已出现年轻人沉迷虚拟偶像、长时间宅居不出的极端案例,折射出“孤独经济”背后的负面影响。

  现实中的人终归还得面对这个不完美的现实。“孤独经济”充其量是满足一时的“心需”,并非是维系情感的“营养基”。真实的生活,从来都是哭哭笑笑,不妨调整心态,变被动为主动,与亲人、朋友共同探索相安之道。他们不一定完美,但自己也同样有缺点。相互体谅包容,在生活的风雨中相互体贴搀扶,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不难体味,再称心如意的“孤独经济”,也比不了生活中迎来一个真切的微笑舒心。货真价实的人间之爱,不会属于“孤独经济”,它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才会根深蒂固,开枝散叶,形成幸福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