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吾辈自强。”这是学生分享9月3日盛大阅兵式后的“观后感”;
“我所描绘的是杨靖宇将军牺牲前的最后一刻。”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讲述英烈故事;
“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做正确二战史观的捍卫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的讲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9月8日是天津师范大学开学上课第一天,立教楼里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吸引了课堂上100名学生的目光。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马超,通过“我来说、我来感、我来画、我来悟”四个教学场景,将课堂讲授与依托天津市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新时代伟大成就重点实验室)开展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所授班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强化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吸引力,将新学期的思政课上出“新味道”。
在“胜利纪念我来说”环节,马超老师提问学生观看9月3日阅兵仪式后的感想,“震撼”“自豪”等词汇脱口而出。随后,马超老师从五个维度,带领学生回望80年前的伟大胜利,汲取民族复兴的智慧与力量。
“抗战精神我来感”环节则充分利用了天津市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的资源。以“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动态展示画面,使同学们身临其境。一键切换的智能设备和多元的课程资源,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有了全新的方式。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张铭鑫同学兴奋地表示,这种科技感十足的上课方式,让他对思政课有了全新的认识。
课堂上,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用画笔描绘英烈形象,这便是“图说英烈我来画”环节。齐芯一同学带着她的作品《战魂》和《杨靖宇将军》走上讲台,“我所描绘的是杨靖宇将军牺牲前的最后一刻,几天几夜苦苦支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都凝结在他坚定的目光里。”她分享自己对英烈精神的理解。马超老师针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这个环节,让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在“回望历史我来悟”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陈佶佳设计的思政微课《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引发了广大学生的思考与共鸣。这是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次尝试让大学生走上讲台与思政课教师联袂主讲,未来还会有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政课的参与者。
马超老师在谈到设计这堂“开学第一课”的思路时说道:“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呈现方式,把抗战精神从教材的文字变为可听、可感、可及的动态体验,让胜利日的自信豪迈变为思政课的生动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近年来,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开展思政课质量专项提升工程,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激发师生双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实现“门门都是精彩一课”“人人都是教学能手”的建设目标。
记者 单炜炜
摄影 记者 姜宝成 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