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刚子”火出圈 放下身段才能赢得掌声
日期:09-09
评论员 宋学敏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人大刚子”的网名,在社交平台直接回应学生关切、迅速解决问题的做法,受到广泛关注。有学生留言反映“食堂缺水果”,第二天餐厅便安排到位;还有人建议“校区间班车延时服务”,也得到了他的亲自回应。他同时号召学校各职能部门“亮明身份、立马下场、及时回复、快速解决”。这种高效、直接的互动,迅速成为校园热议的焦点。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管理者主动转变姿态“放下身段”。有的在毕业典礼上妙语连珠,成为“网红校长”;有的搬进学生宿舍实地体验,推动后勤改革;还有的通过直播回应学生问题,形式各异,但内核相通:以更平等柔性的方式,打破传统层级隔阂,构建互信、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平等的网络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更加重视情感共鸣与平等对话。大学治理模式也需相应转变,从“垂直管理”走向“扁平化协同”。高校管理者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沟通,顺应了时代,也更易于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立马办,想办法办”的“刚子速度”,之所以赢得广泛好评,正是因为回应了师生对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期待。许多问题不是“不能办”,而是“想不想办”“有没有用心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仅争优秀生源,更争声誉和影响力。一个亲切、幽默、有温度的领导,本身就是高校品牌最生动的名片。
喝彩之余,也需冷静思考。“网红”效应能否持久?个人风格的“柔性姿态”,如何转化为可持续的“刚性制度”?“书记过问,立马解决”的特事特办,怎样变成整个行政体系的常态响应?沟通渠道畅通之后,那些涉及深层利益、需要攻坚的“硬骨头”问题,能否同样得到实质性推进?这些都是“刚子书记”走红之后更值得关注的课题。若仅依赖领导“下场”推动,缺乏制度性支撑,则可能陷入“人走政息”的困境。
高校的现代化治理,既需要“有人气”的领导,更需要一套权责清晰、响应迅速、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领导的“下场”示范,关键是要带动整个管理系统的进化,将“即时回应”转化为“长效机制”,将“个人魅力”转变为“组织能力”。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刚子书记”带来的,正是高校治理中一股宝贵的“烟火气”。我们乐见这样的清新之风,更期待它能激发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更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