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顾颉刚喜欢发讲义,让学生做题、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顾颉刚和学生讨论学术时,郑重其事而又平等友好。学生越是和他唱反调,他讨论起来越是兴味盎然。学生刘起釪说:“这是一种对学生更高的要求和更深的教育。”
顾颉刚爱才。童书业在成为顾颉刚的学生前,在一家印刷厂做校对,空闲时写了几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对顾颉刚《尚书研究讲义》的史料提出订正。一年后,顾颉刚特意去了杭州去找童书业,接触后,决定把他收入门下。童书业的女儿后来也大为感慨:“顾先生爱才之心确非常人可比。”
顾颉刚在中山大学教书时,一位名叫何定生的学生研究《山海经》颇有成果。何定生家境贫寒,顾颉刚便在校务会上为弟子争取奖学金。后来,顾颉刚写信把奖学金来之不易的过程告诉了何定生,一方面提醒弟子要珍惜这笔钱,另一方面激励弟子在困境中发愤图强:“一个人只要用机会,坎坷之境原即是向上的戟刺。”
历史学家杨向奎也是顾颉刚的弟子,他说:“我是个农村人,家里不是书香门第,从不知道什么叫学问;今天能从事学问研究全靠顾先生。所以我一直感谢顾先生。”
当年杨向奎大学毕业,顾颉刚特意给胡适写信,希望北大能留下这个高材生。
杨向奎本来是“古史辨”派的一员大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古史的看法与老师完全不同了。他写了多篇文章表达了与顾颉刚截然相反的论点。顾颉刚不以为忤,依旧把杨向奎视为可信赖的学术传人、可共事的学术伙伴。
作为老师,顾颉刚毫无保留地把做学问的“秘诀”传给弟子:“多所见闻,用以证明古代史事。”比如,他某夜在重庆望见大梁子、小梁子电灯高上云霄,立马悟出“梁”即山头之称;某次飞往西安,俯视下面连绵不断的山头,即悟出《禹贡》“梁州”是指峰峦攒聚。
在一般人看来,顾颉刚这样的大学者,想必智力超群,记忆力非凡,但顾颉刚却告诉我们,他的治学得力于十个字:“随地肯留心,随时勤笔记。”还做了解释:“予生封建家庭,二岁即识字,五岁即诵经,以长者期望之殷切,脑力摧残过剧,七八岁即已陷于神经衰弱之苦况,读时虽了了,掩卷旋茫然。所以尚能从事于考索之业者,只缘个人习性乐于遇事注意,而此腕又不厌烦,一登于册,随手可稽,予盖以抄写代其记忆者也。”
在一封信中,顾颉刚谈到自己爱才:“凡是有才干的人,无论在学问方面,在艺术方面,在办事方面,我都爱,我总希望他能顺遂地发展他的个性,我在可能范围之内总想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