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给虫子种油葵

日期:09-07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燕山山脉东南端的河北宽城,有着“干果之王”美誉的板栗的栽培利用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这里传统的板栗栽培系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若进入宽城栗园,每隔几棵树,人们都能看到其中一棵上挂有密密麻麻粘着小飞虫,以黄色塑料板制成的A4纸大小的诱虫板。

  而在树与树之间,每隔一段距离,还有灯顶有太阳能板供电,形似路灯的捕虫灯。每到晚上,山上亮光点点,这是捕虫灯亮起来了,若走近,就能听到飞虫扑灯触电的声音。

  诱虫板、捕虫灯,都是近年来栗园里推广应用的有效的物理防虫技术。

  同时,在栗农的地里,还总能看到很多茎秆已经干枯的油葵。在这里种油葵,为什么不收获了榨油呢?其作用不在于此,主要是给虫子种的,以此来减少栗树的虫害。

  经历代栗农摸索出的这个传统经验,之所以至今还在使用,皆因这是一种“舍小顾大”,为板栗树引虫的方式。在栗农的眼中,即便是害虫,也不能全部消灭,否则益虫也会被饿死,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其一)》有句:“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诗句中的行为,反映了一种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和怜悯。毫无疑问,栗农的引虫方式,也包含了这种意识在其中。

  这既是一种慈悲心肠,也是一种人类繁衍不息的生机。从某种意义上讲,假如没有这样的精神,那么人充其量就是一具与草木相若,没有灵魂的躯壳罢了。

  这完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从最初的敬畏与崇拜,到征服与改造,再到尊重、顺应、保护与共生,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不断深化和生态意识的日益提升。栗农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觉地在对自然进行科学、合理的认知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