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宣布开源并开放免费接入后,众多网站首页纷纷挂上了那个标志性的“小鲸鱼”图标。看着遍地开花的“深度”二字,我不禁陷入思考:所谓“深度”,究竟深在何处?
搜索引擎就像一张网,能把所有与关键词相关的链接全部打捞上来,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得我们自己判断和梳理。这时你会意识到:那些唾手可得的搜索结果,往往恰是最不需要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未知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深度,正因为未知,才神秘而又令人着迷。如尼采所言:“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答案和谜底就藏在那“美丽的水面”之下,这正是深度的魅力。探索的过程一定是充满险阻并费尽周折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深度。即使神秘的面纱最终被揭开,世人皆知晓其庐山真面目,它曾经的伟岸仍然像旗帜一样高高飘扬,受人敬仰。
从某种维度来看,深度与高度实为同构。当我们评价某人“思想有深度”时,本质上与称赞其“思想有高度”具有相同的价值指向——二者都指向认知层级的超越性。很多哲学思想,在两千年前就已达到一定高度,深邃而又深刻。现代人著书立说,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复制先贤的言论,虽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但从思想上根本无法超越。
更有一些人,打着剑走偏锋的旗号,曲解了先贤的思想,比如把一些年轻人的“躺平”说成是一种高级的“无为”,简直贻笑大方。还有一些人,把深度拿来充门面,动不动就“深度”一下,于是,深度出现在牌匾上、广告里,也出现在互联网上。当深度成为一种标签或者噱头时,那些被深度所标榜的东西正逐渐变得肤浅。
真正的深度始终存在于思想底层。而一哄而上的“深度”,一直在浅水里沉浮着。
深度不是深不可测,深度也不是故弄玄虚。深度是一种品格,既装不出来,也粉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