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渐起,寒生露凝。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先秦起,白露这个节气就与思念结了缘。那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仲秋,相见总是“道阻且长”,于是,水汽慢慢聚拢为露珠,思念悄悄凝结成诗行。
“白露三候”均与往返的鸟儿有关,似乎这个节气专为使旅人思乡而来。“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白露的第一个五天,大雁南飞,第二个五天,燕子迁徙到南方过冬。古人认为大雁并非南方之鸟,故曰雁南飞为“来”,而燕本为南鸟,燕子南迁曰“归”。节气的最后五天,各类鸟儿都在储备食物,以备冬月之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下这千古名句的夜晚就是白露。那是759年,安史之乱的第四年,他因战乱远离家乡,携家眷流亡至偏远的秦州。“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在清寒的白露之夜,诗人思念着家乡,担忧着因家书无法投寄而不知生死的兄弟。
若非战乱,这天本应循着白露节气的习俗,一家人或取洁净碗盏收取花草上的清露,或围坐一团品尝白露茶鲜爽醇厚的独特秋香。杜甫流亡至秦州之前在北方居住,倘若是江浙一带,还会有祭禹王的习俗。然而,节气的氛围都被战乱搅散。骨肉至亲“在水一方”,秦州的白露之夜只有“道阻且长”的归乡路。诗人沉郁顿挫的诗句,像滴入秋夜的一颗露珠,晶亮而清凉,结成了羁旅之人腮边的思乡泪。
时序到了白露,已是该早晚添衣的时候。谁念寒凉试粥温,谁为披衣剪烛芯?冷暖交替中,最是重情人挂念亲人朋友之时。秦州的白露润湿的不只是乡情,杜甫还写下了《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同样是道路艰险,同样是羁旅遇凉秋,这一次,“道阻且长”的是朋友的音讯,“在水一方”的是正被流放夜郎的李白。秦州的露水晕开墨迹,也晕开了一个老友在乱世中的深情惦念。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带着全家离开家乡,途中将家人安顿在鄜州,只身继续北上,却被叛军俘至长安。又是一个明月皎皎的清秋夜,杜甫于长安写下思念亲人的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战乱平息后,767年的白露,没有了秦州的萧索。杜甫在《白露》一诗中写道:“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橘树、秋圃、游鱼、小鸟,骑马漫步在清幽的小径之上,是战乱后久违的安宁。闲时中的杜甫或许有心情品尝一下白露的节令食物吧。在老鸭汤中放入白芍、白茯苓等“十样白”的食材药材,炖至汤汁浓白,据说很能补益身体。或者喝上几盅白露米酒,用温煦的酒热抵御一下秋凉。这样的“白露”甘淡温平,给初凉的季节添上丝丝暖意。
《红楼梦》中薛宝钗用“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调和药物,做出抑制热毒的“冷香丸”,而诗人们则把白露调进笔墨,写下滋味千重的句子——“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白居易在白露时节看到的是旁人所不解的残荷之美。“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李白感受到夜露催人添衣,也催促着归乡的心。“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韦应物在蕉叶上写下对兄弟的挂念。“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谢朓笔下的思妇怅怨思念着远方人……
白露年年降,思念岁岁长。西风穿过斑斓的秋林,鸿雁亮开南飞的翅羽,炎凉也将秋气孕育成珠,它滴落在蒹葭上,是《诗经》里未说尽的怅惘;凝在玉阶前,是闺中人罗袜上的微凉;润湿了窗上月影,是游子羁旅他乡的神伤;洇透了蕉叶墨痕,是兄弟间牵挂的纸短情长……
白露带来一片微凉,也邀约着思念漫过时光。那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惆怅,原不止在苍苍蒹葭旁,更在每个异乡人的眉间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