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都去河北省涞水县‘收’麻核桃,现在,天津市的蓟州区、宝坻区也有种植麻核桃的,可选择的地方就更多了。”天津市级非遗项目李氏微雕核桃代表性传承人李伦介绍说,白露节气正是核桃下树的时节。
民间农谚有“白露打核桃”“白露白露,核桃撑破肚”等说法,山区种植的核桃,在白露前后品质最佳。作为雕刻所用,李氏微雕核桃只选麻核桃中的“官帽”与“四座楼”,“纯野生最上,因野生的核桃皮质好且厚实,利于创作出极具特色的微雕艺术作品。”李伦介绍,自己从小就跟着父辈去收核桃,当时是整棵树“包”下来,“打”下核桃后,手工剥皮、晒干,“现在选择多了,而且是用高压水枪来‘剥’,方便快捷。”
其实,从刚摘下的核桃到一枚微雕核桃作品成型,往往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李伦介绍说,光是核桃本身还得经过几年的“醒核桃”过程,然后再根据核桃的形状,进行设计、定型、粗刻、细刻、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
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无论浮雕、圆雕还是透雕均以“精、细、奇、巧”取胜,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在李伦看来,“人刀合一”的雕刻刀感可以熟能生巧,“最难”在于题材不好把握,因为核桃的纹路、厚薄不会随心意生长,“只能‘就合’核桃。”在打核桃、收核桃的时候往往充满惊喜。李伦说,有的核桃拿到手就能在雕刻适合题材上有些初步想法,“比如纹路粗细,或可雕成人物或可雕成植物藤蔓。”大自然赋予生物的不同形态,为工艺师们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
甚至能“配对”——“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核桃。”而在外形相似的基础上,通过匠心匠技,微雕核桃“成双成对”就有更多的可能。李伦说,要是遇到一些异形核桃,那更是意外的惊喜,“更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李氏微雕核桃归属于非遗名录中“传统美术”类,在“技”也在“意”。李伦介绍作品《泉核》中,包含布币、刀币、圜钱、元宝以及“金蟾”“五帝钱”等各类造型,历时一个月才完成,“李氏微雕核桃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艺术精华,而在创作构思时,更需要文化储备、艺术涵养。”技艺是“显”,底蕴为“隐”,相辅相成,才成就了这门技艺的独特魅力。
白露时节,核桃应时成熟;非遗传承,雕琢的纹理,是时间的沉淀与文化延续的印记。
记者 单炜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