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隆重举行。吉鸿昌烈士外孙女、天津市关工委德育部部长郑吉安受邀参加阅兵观礼。郑吉安的人生,始终围绕“传承”与“责任”展开。从年少参军圆报国梦,到退休后投身红色宣讲,再到以实际行动践行先辈精神,她从未将天津市关工委德育部部长、“烈士后代”的身份当作标签,而是化作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日子里书写着不平凡的担当。
接过外祖父的“报国接力棒”
“外祖父常说‘当兵不为功名,只为护一方百姓’,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在郑吉安的记忆里,外祖父吉鸿昌的故事,是母亲和外祖母口中最常提起的家风“教材”。虽未曾与外祖父谋面,但那张身披戎装、眼神坚毅的老照片,那句刻在瓷碗上的“做官即不许发财”,还有刑场上“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绝笔诗,在她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年少的郑吉安悄悄立下誓言:“我要‘穿上’外祖父的军装,把他的报国心延续下去。”
后来,郑吉安终于如愿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军人。刚入部队时,高强度的训练让不少战友感到吃力,有人偷偷抹眼泪,有人打了退堂鼓,但郑吉安从未有过一丝动摇。清晨的出操队列里,她总是站得最直的那一个;野外拉练时,哪怕脚磨出了水疱,她也咬着牙跟上队伍。战友们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她总是指着军徽说:“我穿着这身军装,就不能给外祖父丢脸,更不能辜负‘军人’这两个字。”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不少战友转业后选择下海经商,有人劝郑吉安:“凭你的能力,去外面闯一闯,肯定能有更好的发展。”但她却摇了摇头。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会想起外祖母讲述的场景,外祖父哪怕面对敌人的威胁,也始终挺直腰杆,坚守信仰。“军人的职责不是追求富贵,而是守护家国。”正是这份信念,让她在部队岗位上一干就是多年,从青涩的新兵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用青春和汗水践行了年少时的誓言。
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发芽
“红色精神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要一代代传下去的火种。”退休后,郑吉安没有选择在家安享晚年,而是主动接过了外祖母和母亲传承多年的“红色宣讲棒”,担任起天津市关工委德育部部长和校外辅导员,成了一名“红色宣讲员”。
刚开始宣讲时,郑吉安花了不少心思。她知道,单纯的“讲故事”很难吸引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于是,她把外祖父的事迹和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用“身边事”讲“大道理”。在小学宣讲时,她会带着孩子们看外祖父的老照片,教他们念“我是中国人”的誓言,还会组织“叠纸鹤寄心愿”的活动,让孩子们把对祖国的祝福写在纸鹤上,其中有一位同学在纸鹤上写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在社区宣讲时,她会结合自己的从军经历,跟老人们聊“家国情怀”,跟年轻人谈“责任担当”;在企业宣讲时,她会用外祖父“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理念,分享“廉洁做事、诚信做人”的道理。
有人问她:“退休了不好好休息,跑遍各个地方宣讲,又没有报酬,图什么呢?”郑吉安总是笑着回答:“我图的不是名利,是心里的踏实。外祖父那代人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是没人把他们的精神传下去,要是年轻人忘了这份来之不易,那才是真的可惜。”有一次,她在一所中学宣讲结束后,一个学生跑过来拉着她的手说:“奶奶,我以前不知道吉鸿昌爷爷的故事,现在我知道了,以后我也要像他一样,做个爱祖国、有担当的人。”那一刻,郑吉安的眼眶红了——她知道,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红色的种子已经在孩子心里发了芽。
记者 穆德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