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月清情浓七月半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第14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农历七月十五,亦称七月半,是传统的中元节、盂兰盆节和秋祭日。一个祭字,将七月半的圆月,遮上一层凄清的白纱,洒向人间的月光,如同我丝丝缕缕的思念,一头系于心房,一头延向人生未知的彼岸。

  七月半的夜空,虽然也悬着一轮圆月,但比起中秋暖暖的月色,在心里多了一分清冷。七月半,一个被皎洁月光轻抚、被浓情浸润的日子,承载着传统文化无尽的韵味与化不开的浓情。

  那轮高悬于苍穹的银盘,虽默默无语,却将柔和而清澈的光辉,洒向人间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月光穿透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映照在漂移的河灯上,清清的月光与河灯的幽光交融,水天一色,似乎两个世界就在此刻相融,给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我静立河畔,听见晚风送来似有若无的低语——分明是记忆中父母的叮咛。掌心相触的温热间,血脉深处的思念变得如此真切。

  七月半,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更是情感肆意流淌、亲情无限交融的时刻。我怀着虔诚之心,轻轻放一盏河灯,以祭拜逝去的亲人。七月半的月光,虽清冷却饱含深情,让人在寂静的夜晚生出特殊感触;七月半的月光,仿佛能穿透生死界限,让人与逝去的亲人紧紧相系。

  七月半祭祀先人的习俗,源远流长;七月半的浓情,意在弘扬亲善和孝道文化。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孟秋七月,举行祭祀活动,主要以迎接秋神的降临为主。后来,祭神之后就要祭祖,将时鲜的秋日果实敬奉祖先,名曰荐新或秋尝。当初,秋祭的日期并未固定,立秋以后的任何一天都行。等到南朝,七月十五祭祖日,已约定俗成。

  民俗专家完颜绍元认为,七月半的文化内核是“报本反始”,即祖先崇拜。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萌生了祖先崇拜,后经儒家倡导“亲亲孝悌”,以血统亲情为纽带的宗族意识逐渐形成。七月半奉拜祖先,乃以孝为核心,一切悼亡活动,情感所系深厚。

  溯源七月半的民间习俗,一是荐新祭祖,追悼亲人亡灵。《东京梦华录》记载,自七月初七开始,各种祭奠物品渐入售卖高潮;明清资料显示,很多地方从七月初七开始洒扫庭除,请出祖宗牌位,挂出先人生前喜爱的字画及其他物品;七月十三起,早晚上供,奉茶敬香,直到七月半结束。

  二是焚纸送亡,有诗为证:“又到中元送袱钱,晚风无语送青烟。时光老去人非昨,只有哀思似去年。”三是布田祈谷,祈祷谷物丰收。四是普度施孤,为亲人扫墓修坟时,也要象征性地扫扫左邻右舍的墓地,以示和睦友善。五是赠羊寓教或者说赠羊寓孝。北方一些地区,一入农历七月,姥姥要给外孙外孙女送以面制作的“羊”,寓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之意。六是赠偶祈子。宋朝时,到了七月,左邻右舍互送玩偶,祝福没有孩子的家庭早早生育,子嗣绵延,通过礼尚往来,以融洽邻里关系。

  最后是燃灯祈福,这是七月半标志性的民俗活动。《史记》记载,西汉汉武帝时期就有了用点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习俗,延至清代尤盛。乾隆帝曾作《中元观河灯》:“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由诗可见,七月半放河灯,不仅只在民间,亦在宫廷。荷花灯、蚌壳灯,星星点点,游弋水面,仿若人间燃起了对亲人汹涌的思念波涛。

  七月半,与情相牵——追念先人动情,传承孝悌文化含情,追求邻里和谐存续友情,关爱无后之孤尽展体恤弱者之情……七月半文化底蕴深厚,倘若正向引导,强化念亲、孝悌、友善、济困和祈盼五谷丰登的内涵,岂不大有益世之功?